通讯员 赖峥嵘 汤蒙娜
湘水之滨,浏阳河畔,红色精神的薪火代代相传。近日,开国少将杨世明之子杨中朝与儿媳王炳丽,怀着对父亲的深切追思与传承革命精神的赤诚之心,将将军生前珍爱的照相机郑重捐赠予湖南省革命军事馆,为红色文化的赓续与弘扬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杨世明将军的一生,是一部用热血与忠诚写就的革命史诗。1907年,他出生于浏阳市金刚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交织,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然而,年轻的杨世明并未被命运的阴霾所笼罩。1926年,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下,他毅然投身革命洪流。1930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从此踏上枪林弹雨的征战之路。
烽火岁月中,杨世明将军身经百战,历经枪林弹雨的淬炼。他一生征战250余次,每一次战斗都冲锋在前,无畏生死。战场上,他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身负7处重伤,但伤痛从未动摇他的信念,反而铸就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因其英勇卓越的表现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他曾被晋察冀边区领导机关授予“第一等战斗英雄”称号。1955年,这位铁血战将以赫赫战功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浏阳人民的骄傲,更在中国革命史上矗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此次捐赠的照相机,承载着杨世明将军戎马倥偬之外的温情记忆。在庄重的捐赠仪式现场,将军之子杨中朝轻抚这台老相机,深情地介绍:“这是70年代初第一批“红梅”牌照相机,当年父亲特意托我表哥从江苏常州带回。作为家里唯一的摄影器材,它记录了我们全家最珍贵的时光。”
这台饱经沧桑的照相机,早已超越了普通摄影工具的意义,更成为杨世明将军生活的见证者。它的镜头不仅定格了将军与家人团聚时的温馨瞬间,更镌刻着那个特殊年代里平凡却弥足珍贵的生活印记。与相机一同捐赠的《追憶》一书,是杨中朝用笔墨构筑的情感丰碑,书中翔实记载了杨世明将军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细腻生动的日常生活片段,为后世留存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记忆。
在捐赠仪式上,浏阳市人武部领导向专程从北京赶回浏阳的杨中朝夫妇致以衷心感谢。他表示:“湖南革命军事馆有着‘看历史去马王堆、看文化去马栏山、看军事去马坡岭’的重要地位。这座军事馆不仅是展示湖南革命历史和军事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他强调,文物征集工作对于军事馆的建设意义重大,每一件捐赠的文物都是历史的鲜活见证,不仅为军事馆建设注入新的内涵,更能让后人通过这些珍贵实物,真切触摸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感悟他们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近年来,浏阳市始终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军地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通过广泛发动群众、深入挖掘历史资料,重点征集反映浏阳革命斗争史、国防建设成就和浏阳籍军人英勇事迹的珍贵文物史料,不仅为市文物征集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彰显了革命后代传承红色基因的崇高情怀。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