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版面

“我是罗帅的兵!”

——记衡东县百岁抗战老兵赵斌

      通讯员    邓  东    黄乐贝

      “罗荣桓是我的政治领导。我是四野战军的,他是四野战军的政委。我是在他的领导下参军打仗的。”抗战老兵赵斌声音洪亮,精神矍铄。家住湖南省衡东县吴集镇大势塘村的他,虽已百岁高龄,却耳聪目明,丝毫不显老态。

      赵斌出生于1926年7月23日。1945年抗战胜利后,19岁的他毅然投笔从戎,加入傅作义的青年军205师,被编入傅作义统率的青年军205师,后随部队赴台驻防三年。1948年撤回大陆,驻守北平朝阳门。后北京和平解放,赵斌也正式回到人民的怀抱。

      “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旅生涯最难忘的一段岁月。”回忆起这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赵斌眼中含泪。1949年,渡江战役打响后,赵斌被编入第四野战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39军文工团,从北京一路南下,渡过黄河长江,一路打到广西镇南关,与白崇禧的部队多次展开激战。后来他参加了广西剿匪战。不久后,他随第四野战军从南宁出发到达东北,在沈阳区域剿匪。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赵斌作为工兵负责押运弹药。夜间行军时,车队沿着部队踏出的雪路前进。敌机时常来袭,机枪扫射、炸弹轰炸、燃烧弹肆虐。他亲眼目睹排长被燃烧弹击中,自己也在雪地翻滚灭火后含泪掩埋战友。朝鲜特务常在夜间发射红色信号弹引导敌机,为保护车辆,他用油布遮挡挡风玻璃反光,刚跳车躲避时,一颗子弹擦着头皮飞过。志愿军昼伏夜出,有次他刚出防空洞,敌弹袭来,幸被一棵合抱粗的樟树挡住。最惨烈一役中,全连仅剩两人幸存,当三排最后冲锋时,他昏死在尸堆里,那一刻,他以为自己牺牲了。

      1951年4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赵斌被安排到湖北襄阳志愿军医院休养一年,于1952年8月赴衡山白果完小任教,由此开启了他三十余载的乡村教育生涯。1955年被调回家乡吴集高坪小学后,他扎根基层教育一线,直至1985年离休。期间他因教学成绩突出,荣获全县模范教师称号,并在2017年教师节前夕获得教育部、人社部联合颁发的乡村教育30年荣誉证书。1985年离休后,他被推举为生产队长,四年间,他为家乡架起了电线、修好了路,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91年7月,年过六旬的他终于实现毕生夙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鲜为人知的是,这背后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入党故事。早在1952年任教之初,赵斌就曾试图转接党组织关系,却因战火中入党介绍人牺牲、资料遗失而未能如愿。怀着坚定的信念,他用大头针刺破手指,以火柴为笔、鲜血为墨,写下字字千钧的血书申请入党。这份赤诚虽因历史原因一度被尘封,但三十四年来他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1991年,当这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被重新发现时,白发苍苍的赵斌在党旗下热泪盈眶地完成了宣誓仪式。回忆起宣誓那天,赵斌眼角含泪:“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恢复了组织身份。”

      近些年,赵斌受邀先后为衡东县委组织部以及多所学校讲述他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激发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确保自己思想不落伍,跟得上形势,赵老还坚持学习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和二十大精神,并做学习笔记,他也多次被吴集镇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我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先苦后甜的一生!”目前,100岁高龄的赵斌同志依然精神矍铄,声音铿锵有力。他用朴素直白的语言介绍党史,讲述着在七十多年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那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迹。“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他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讲到动情时,老人忍不住挥手握拳,几度哽咽……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2011年12月25日之前的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浏览
    前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