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霞
家中饲养的虎皮鹦鹉喂带壳小米。它们灵巧地啄开外壳,食用里面的小米粒。过一两天,食盒里只剩下谷壳。我顺手将这些空壳子倒进花盆里当肥料。没过多久,土里冒出密密麻麻的新苗。反正是种植,多添点绿意,也不错。我留下了它们,任其疯长,开花,抽出穗子。细看这些穗子,由许多小颗粒紧紧簇拥而成,上面带着小刺,毛茸茸,怎么看都和狗尾巴草如出一辙。这不禁让我心生疑惑:难道狗尾巴草是小米的祖先?
查资料,小米正是由狗尾草历经数千年人工繁育而成。与辣椒、土豆、红薯、洋葱等明朝才从异域传入中国的蔬菜不同,小米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作物。在古代中国的粮食作物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未脱壳时,它被称为谷子。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谷”、“稷”也名“粟”。
小米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悯农》诗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主角,见证了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与收获的喜悦。
而“沧海一粟”这个成语,更是赋予了小米别样的哲学意味。北宋苏轼因“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后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苏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年,他与友人泛舟江上,喝酒、唱歌、赏月。面对眼前美景,他不禁睹物思人,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金句。
从商周之交的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气节,到苏轼“沧海一粟”的哲思,小米始终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镜像。它既承载着“社稷”的庄严,也包容着个体的渺小;既见证过“春种秋收”的烟火日常,也映照出“采薇而食”的高洁理想。每粒小米,有每粒小米的问题,但每粒小米都有自己可解的答案,没有什么可以惆怅的。
小米不小,从时光深处走来,带着远古之风,滋养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