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地下迷宫 “隧”行守护|“地平线下的风景”系列报道

——晚报记者跟随隧道养护工体验深入“地平线下”的坚守

  • 李伟强(左)和工友巡查营盘路隧道通风系统。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董阳 摄 李伟强(左)和工友巡查营盘路隧道通风系统。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董阳 摄
  •   李伟强(前)和工友巡查营盘路隧道设备。   李伟强(前)和工友巡查营盘路隧道设备。
  •   扫码看辣视频  看隧道体检师工作日常   扫码看辣视频  看隧道体检师工作日常

      编者按

      在大都市繁华的街市之下,潜藏着生机勃勃的“另一座城”——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应用,正在不断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脉动和居民生活的便捷。那些工作在“地平线下”的劳动者,由于工作环境的封闭性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他们的日常劳作往往隐匿于公众视野之外,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以智慧和汗水为城市发展默默付出。五一劳动节前夕,长沙晚报特推出“地平线下的风景”系列报道,记者以到现场、真体验的方式,跟班挖掘城市中“地下工作”人群的工作状态,展示他们的风采。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霞 何乐

      “强哥、强哥,营盘路隧道有一组照明跳闸送不上去”“强哥、强哥,年嘉湖隧道雨水泵房到达启泵水位未启泵,手动也无法启动”……每每这样的呼唤之后,总有一声低沉有力的回复:“来哒来哒!”

      “强哥”叫李伟强,今年59岁,是长沙桥隧养护运营有限公司营盘路隧道养护项目部的养护工区长,自2008年投入长沙城区第一条隧道——年嘉湖隧道的养护工作起,他便一头扎进了隧道,浏阳河隧道、南湖路隧道再到营盘路隧道,是名副其实的“道”长。

      在城市的交通脉络中,隧道是至关重要的地下动脉,默默维系着城市的高效运转。而百余位像李伟强一样的隧道养护工人,用辛勤的汗水与不懈的坚持,为市民的安全出行筑牢根基。

      一次跟班:巨细无遗,用专业筑牢安全防线

      16日下午,记者跟随李伟强和他的同事体验隧道养护工人的工作日常。

      从位于营盘路寿星街旁的逃生通道入口,我们来到消防泵房。这里有错综复杂的消防管道以及隧道专用高低压配电设施、东岸消火栓泵房控制柜。李伟强一路介绍:“你瞧,这些管道纵横交错,从泵房延伸至隧道各处,任何一处弯折、堵塞都可能影响消防水的输送。”“这是双电源自动切换控制器,就像隧道消防的‘应急大脑’,日常得时刻监测,保证它在突发状况下一秒都不卡顿。”

      在排水系统的操作泵房,李伟强弯下腰,仔细观察排水井盖周围是否有积水或杂物。用力打开井盖,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他毫不在意,拿起手电筒往里面照。“排水系统必须时刻保持畅通,汛期来临前,我们已经做了全面的清淤。”

      在江心泵房,巨大的水泵整齐排列,发出低沉的轰鸣。李伟强径直走向一台水泵,伸手触摸泵体,感受震动,侧耳倾听运转的声音,神情专注。“这水泵就像隧道的‘肾脏’,负责排出积水,保证隧道干爽安全。通过触摸和听声,能判断它运行是否平稳、有没有潜在故障。”他扭头向记者解释道。随后,他打开水泵的检修盖,用手电筒照亮内部结构,仔细查看每一个零件。

      在水位池前,他和同事记录下水位线,指着楼梯格告诉记者:“倒数第二格就是警戒线,绝对不能让水位到那。”他把手指向门外的行车道,“到那的话,水就到路上了。”

      在控制柜前,他熟练地操作着按钮,紧盯仪表盘上跳动的数据,嘴里介绍着:“这控制柜是水泵的‘指挥中心’,各项参数必须时刻精准,才能保证水泵按需工作。”当发现一个数据略低于正常范围时,他迅速开始排查线路和传感器。“别小看这细微的偏差,时间一长,可能会让水泵工作失常,到时候隧道积水就麻烦了!”

      地下空间湿闷异常,记者不一会就感觉很难受,李伟强却一直专注地工作,脚步不停。

      一种经验: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去摸

      走着走着,李伟强突然凑近一处设备猛嗅,见记者满脸疑惑,他笑着说:“别人到隧道里面都会觉得味道难闻,要戴口罩,但是我们必须靠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去摸,这是经验。”

      他告诉记者,当年在南湖路隧道维护时,有一天半夜2时多接到电话说隧道有异常状况。他立马跑去现场,下到配电间就隐隐闻到异味,赶紧断了电源检查,发现是老鼠爬进去引起电池头烧红短路。“闻很重要,可以先知先觉,提早发现异常。还有听。”李伟强介绍,在隧道里步巡时,要仔细听车辆驶过路面横截沟的声音,如果声响异常,很可能是底部的螺丝松了,必须马上拧紧,“不然螺丝蹦出来会引起车辆爆胎甚至翻车。”

      “我还记得有一次,年嘉湖隧道通风系统突发故障,整个隧道内弥漫着刺鼻的汽车尾气,能见度急剧下降。”接到通知后,李伟强迅速和同事一头钻进通风机房。灯光下,他们凭借着对设备的熟悉,一寸一寸地排查线路,一个一个零件地检查,终于找到了故障点。当通风系统重新启动,清新的空气涌入,他们已在隧道内连续工作了近十个小时。

      一个团队:24小时×365天,稳稳握住保障安全的“流量密码”

      记者从长沙市城市管理局了解到,长沙市区目前有12条隧道通车运营。营盘路隧道处于城市核心区域,连接着多个重要地段,日均双向车流量超6万车次,隧道的正常运转极为重要。“目前长沙城区的隧道养护工有150多人,养护运营实行24小时×365天的轮班制。”长沙市城市桥梁隧道事务中心隧道监管部副部长郑焕鑫告诉记者,“日常工作主要是巡查,每天不低于4趟,每一趟要2~3小时,发现异常立马修复。若有突发状况,必须5~10分钟内赶到现场处理。”此外,每个周六、周日的0时至6时是大检修养护日,节假日甚至春节期间也如此。检修、抢修,基本都是通宵。

      以李伟强所在的班组为例,就肩负着营盘路隧道、年嘉湖隧道、江心泵房、袁家岭立交桥泵站、芙蓉路立交桥泵站的养护重任。面对激增的交通流量和更高的养护要求,他们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现在,李伟强常会带班,从最基础的设备操作到复杂故障的排查处理,倾囊相授给年轻同事。在老师傅们的示范下,一批批年轻的隧道养护工迅速成长起来,接过了保障城市隧道安全的接力棒。

      记者手记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霞

      从繁华的营盘路口走进隧道的逃生通道前,我想象过那是一处神秘的所在,甚至因为憧憬和期待,脚步变得轻快。

      跟随着师傅们盘旋下行到地下三层,越往深处,越觉得凉意愈甚,算是见识了他们说的天然“空调”的冬暖夏凉。像走地下迷宫一般,两旁坚硬的水泥壁、冰冷矗立的机柜、时而闪烁的信号灯,还有寂静得只听到硕大的机器偶尔发出微弱的“嘀嘀”提示音,莫名地涌上一种孤独感。移步换“景”,在另一个静悄悄的配电机房旁,终于有了声响。车流疾驰而过碾压板槽的“砰砰”声不绝于耳,从钢板缝里传来,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

      此时,悬空的错觉和不安,让我迫切地想要上去。

      怂。认怂。

      20分钟后,待到师傅们巡查完,总算回到了地面。清新的空气,升腾的热浪,久违的感觉。

      瞬间明白了,为什么在隧道一线的维护人员都是男子汉。

      再次下到隧道里。中段,仍是机房。这里是江心地带。与此前不同的是,脚下水流翻滚,四面水声哗哗,旁边车声隆隆。失衡、失重、失措,我听觉的忙乱和面容的慌乱,在师傅们面前似乎有些可笑。他们淡定地背着工具包,沿着隧道壁往前巡查通风和排烟风机……

      事非经过不知难。地下空间的工作,远没有想象的简单。

      望着他们的背影,我在想,每个周末的凌晨,他们在一片漆黑中进来,在这幽长的隧道中,走走停停,检查、维护、施工、维修,走出去时,像是穿越了一条时光通道,眼前已是晨光熹微。

      对他们来说,这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常,对一座城市而言,却是如此的美丽动人。他们拥有美丽的名字:隧道体检师、隧道美容师。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