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 理:张建国 郑 湘
2012年9月10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万佛山下临口镇五一村,97岁的江西籍红军司号员邹盛栋生命的熄灯号悲伤地吹响,老人带着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念,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1934年12月11日,一队疲惫不堪的红军沿着湘桂边界的崇山峻岭艰难前行。饥饿和伤痛折磨着每一位红军战士,蜿蜒的山路仿佛没有尽头。当走到通道县梨子界时,天空中突然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有敌机!作为红三军团第六师某部司号员的邹盛栋,立即吹响防空号,部队马上疏散隐蔽。桂军的飞机仗着红军没有防空火力,竟贴着树梢狂轰滥炸。由于道路狭窄崎岖,部队无法展开,牺牲惨重。邹盛栋的左眼球被炸了出来,背部也受了伤,顿时昏倒在地。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寒风吹醒了他。他努力睁开被鲜血遮住的右眼,只见到处都是战友的尸体。大部队早已走远了,他和昏迷醒来的战友只好相互搀扶着走下山。
为防止暴露身份,他们把身上的红军标识埋藏起来,分散行动。邹盛栋更是依依不舍地把心爱的军号藏在一个石头缝里。一身褴褛,一路乞讨走到临口宝带风雨桥上,又痛又饿又累,他在宝带桥的凳子上沉沉地睡着了。朦朦胧胧中,他仿佛听见有人在说话:“年轻人,这么冷的天怎么睡在桥上?你是哪里人?伤得这么厉害?”说话的是该村的李大爷。邹盛栋看李大爷不像坏人,用微弱的声音回答:“老乡,我是红军,从江西来的,受伤了。”李大爷知道红军是好人,是为穷人打天下的,他见小伙子伤势严重,就说:“到我家去养伤吧。”在李大爷的精心照料下,他的伤口很快痊愈,但左眼永远地失明了。
李大爷的弟弟去世后,留下寡嫂一人,于是想要邹盛栋做寡嫂的养子,便征求他的意见。邹盛栋想:江西老家山高路远,没有盘缠回不去,大部队又追不上。从此,他就成为临口李氏家族的一员,并改名叫李来生。(邹盛栋同期声:“那时候我出来参加红军,只有14岁,在军团部警卫连当勤务兵。敌人的飞机天天来,晚上也来。白天都是打仗,没有休息,不停地打。打了这里又打那里,哪边紧急就朝哪边打。我们走到梨子界被敌机轰炸,我就受伤了。我的眼睛和背都被炸伤了,就追不上部队了,最后只能留在通道这个地方,那是1934年12月。”)
后来,他偷偷地将军号取回来,藏在家中。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把军号拿出来擦拭,一遍又一遍。看到军号就想起战友,常常暗自落泪……
【男生进入】这军号,凝结着一个小小司号员对伟大革命的记忆和深深的爱。军号,是他的生命,是他的信仰。解放后,他带着军号走进校园,讲军号的来历,讲红军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女】一晃就是几十年。他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乡。大家拥抱在一起,喜极而泣,久久说不出一句话。叙不完的亲情,说不尽的思念,他们沉浸在浓浓的亲情中。第二天,在家人陪同下,他拜谒了红军烈士陵园。在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字中,他竟然发现有自己的名字,顿时百感交集。
【男】在纪念碑前,他悲伤地吹响了集结号,怀念牺牲的战友。无数平凡而伟大的革命者,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和平,也留下了代代相传的长征精神。
【女】2005年,央视“我的长征”栏目组来到通道,采访了邹盛栋老人。面对镜头,邹盛栋老人仿佛又回到那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从军经历也逐渐清晰起来,他参军时分配到卫生队,由于机智灵活调到师部警卫营当司号员。当问到他对参加红军后不后悔时,他坚定地说,不后悔!央视栏目组邀请他到央视做客。在央视会客室,他激动地再次吹响了军号,嘹亮的军号声通过央视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同期声:“邹盛栋老人今天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可是提到当年的战斗,提到当年战斗中的号音,他还记得清清楚楚,他甚至记得敌机来轰炸的时候,他吹起了号,部队都隐蔽起来,连马都听得懂他的号音,都知道卧倒。”邹盛栋同期声:“我于1931年在江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三军团军团部警卫连,做司号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同期声:“老人家,您还记得冲锋号的号音吗?”邹盛栋同期声:“记得。滴答滴答滴滴……滴答滴答滴滴……滴滴答答答答……滴滴答答答答,前进!冲锋!”)。
【女】前进!
【男】冲锋!
【女】前进!
【男】冲锋!这就是军号精神:听党指挥、纪律严明、绝对忠诚。
【合】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发扬军号精神,勇往直前,勇挑重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文稿由怀化军分区提供)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