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娇
桃杏花,出青瓦,喜看牵牛上篱笆……四月某日,来到开国将军龙开富的家乡——湖南省茶陵县火田镇红色农场一分场白塔村,不觉眼前一亮。整洁开阔的乡村小舞台,大气平整的柏油马路,一律白墙红顶的三层楼民居,整齐阅兵式的行道树,更有小桥流水,田畴相接,古树掩映,如同一幅幅水墨画展现在面前。
白塔村位于茶陵县东北部,历史悠久,建制可以追溯到秦。
白塔村地理位置优越,正处茶乡中心区域。炎帝神农氏在罗霄山脉景阳山尝百草时发现茶叶,因而景阳山又叫茶山,发源茶山之水谓之茶水,茶水流经的区域谓之茶乡。茶乡四周林立着皇雩仙、邓阜仙、泰和仙、霹雳仙和卧龙、大龙、白龙、岩子龙等四大仙四大龙,好山好水把这块区域氤氲得清俊毓秀,灵气十足,铸就了茶乡人“其性决烈而劲直”“直而不屈”的个性。
这里与江西接壤,从江西移民过来的居民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和闽赣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流渗透,促进了本土文化和农耕技术的繁荣发展,进而酝酿成“农勤于耕,士勤于学”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茶陵牛”精神。科举制度下,茶乡共有进士七十多人,其中不乏状元、榜眼、会元。他们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心,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刚正不阿、洁身自好,如同群星闪烁,光耀茶乡,激励后来者前行。
龙开富就是这样的“后来者”之一。九十多年前,龙开富为了信仰和大义,参加了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后成为毛泽东的警卫员,并在他身边工作了18年。除了保卫毛泽东的安全,龙开富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当挑夫。当其他战士背着枪、拿着刀与敌人斗争时,一对皮箩、一根扁担成为龙开富的标配。皮箩一头装着前委的文件、印章和底稿,另一头装着毛泽东的文稿和书籍,可以说是当时前委的全部家当。龙开富深知这副担子的重要,无论情况多么危急,急行军多少里路,哪怕是最为艰苦的长征,他始终与这两个皮箩形影不离。最终他以忠诚、勇敢、担当的“挑夫”精神,从一名“挑夫”逐步成长为开国将军,赋予了这块土地别样的色彩和意义。从此,红色就根植于白塔村的血肉和灵魂,成为白塔村的生命色和文化色。
如今,这对皮箩被安置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接受后人的瞻仰。但龙开富后代心中的那根扁担、那对皮箩一直扛在肩上,从没放下,长征“挑夫”精神也激励他们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努力挑好重担。
漫步在白塔村,正是人间四月天,各种深浅不一的绿点染在大路两旁、村前屋后、田间地头和不远处一座接一座的山上,满眼都是绿意葱茏,清新灵秀。东南风带着饱满的水分子,带着花草香,一阵一阵地拂过来,叫人无处不舒爽。
村道两旁的文化墙又是另一种景观。村规民约、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用图文并茂的风景画表达,既形象鲜活又接地气,既增长知识又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其中鲜艳的红色标语和有关将军红色故事的简画尤为引人注目,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龙开富将军的故居就在离村部500米的地方。这是一栋砖瓦结构的两层民居,简朴宁静而不乏庄严。室内墙上以图片和文字回忆的方式展示了龙开富将军的生平事迹,以及“挑夫”精神对后代的激励和影响。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