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导:向万红 王 敏 钟 辉 林 芳 魏 婷
主讲人:卓一航 万露兮 李芳漫(张家界市慈利一完小)
甲:那个夜晚,我在台灯下,阅读着红军长征的故事,追寻着革命先烈的足迹,我被长征路上那些英雄的事迹深深感动着、震撼着。
乙:时光的镜头穿越到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惜别乡亲,从桑植县誓师长征,北上抗日。队伍中,一位带着孩子、一位挺着肚子的两名女战士格外引人注目。她们是谁?能经得住长征这严峻的考验吗?
丙:她们就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长征路上姐妹花”的蹇先任、蹇先佛,一个是总指挥贺龙的夫人,一个是副总指挥萧克的妻子。姐妹俩出身于慈利县,本是富商千金、省城名校的青年学子。为追求光明,挽救民族危亡,她们毅然投笔从戎,参加革命。
甲:这是一次举世瞩目的战略大转移,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遭遇的至暗时刻。前有道道封锁,后有追兵紧逼,头顶是敌人的飞机轰炸,脚下是雪山草地,吃的是草根树皮。每天,都有战士倒下。
乙:蹇先任生孩子仅18天,就拖着虚弱的身子,抱着这个“最年幼的红军”踏上了征程。她背着小捷生随部队急行军60公里,赶到澧水河边。她同伤病员们隐蔽在一片橘林里,等待渡河时机。敌机连续来了6次,过河的木桥也被炸毁。一直到傍晚,他们终于等到了乘船渡河的命令。
丙:刚到河中间,敌机又来扫射轰炸。一瞬间,浪花飞溅,波涛翻滚,小船剧烈地摇晃,时刻都有翻船的危险。伤病员们都忘了自己的伤痛,齐心协力划动船桨。蹇先任只能一手紧紧地搂住孩子,一手拼命地抓紧船帮,咬着牙渡过澧水。
甲: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里翻山越岭,骡马都会失足掉进深渊,更何况,还是一个带着婴儿的女战士。部队常常从敌人的鼻子底下通过,为了防止孩子哭闹暴露目标,蹇先任就用布带把孩子紧紧捆在胸前,把奶头塞进孩子嘴里。
乙:等冲过险境,打开衣服一看,因为搂得太紧,孩子的脸都成了紫茄子,几乎被闷死。蹇先任只得心疼地不停拍打,当她重新听到襁褓中婴儿的哭声,她感受到了一个母亲的神圣使命,感受到了一种爱和生命还在延续的伟大力量!
丙:怀孕在身的蹇先佛,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拖着沉重的身子刷标语,挖野菜。走进草地的第一天,蹇先佛的肚子开始阵痛,而且一次比一次剧烈,痛得浑身大汗淋漓。即将临盆,可草地一望无际,连一丁点儿可遮挡的东西都没有。
甲:正当绝望之时,蹇先任惊喜地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被藏民遗弃的土堡,还剩下几垛倒塌的墙壁。她连忙扶着妹妹进去,把马上的垫子取下来铺在地上,让妹妹慢慢地躺下。
乙:眼前是一摊鲜红的血,耳边是妹妹痛苦的呻吟。儿奔生,娘奔死,一直折腾到太阳落山的时候,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声,蹇先佛在草地上生下一个男孩,萧克给孩子取了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名字——堡生。
丙:来不及休息片刻,他们又要跟着部队出发。在路上,蹇先佛仅坐了两天担架,就坚决要把担架让给伤病员。她抱着堡生自己走,走着,走着,晕倒在地上……战友们就这样风雨同舟,患难相扶,并肩作战在长征路上!
甲:最令两姐妹痛心的是与二弟蹇先超的生离死别。先超16岁和先佛一同参加红军。他单薄的身体,每天飞奔在抢救伤员的火线上。不想,在翻越5300米的大雪山时自己却倒下了。
乙:先超啊,你不能倒下,你忘了俺爹俺妈还等着你回去为他们尽忠戴孝的吗?
丙:起来呀,弟弟,姐扶你,(乙重复1遍)你看,你姐夫、还有那么多战友都在等着你。
乙:我们的大哥蹇先为已在湖北鹤峰的战斗中牺牲,这个消息,至今还瞒着老父亲呐!
丙:弟弟啊,弟弟啊,你千万不能再出事啊……
甲:然而,先超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7岁。姐妹俩泣不成声,捧起一捧捧积雪,覆盖在弟弟身上,从此,雪域高原上多了一尊英雄的“雕塑”。
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丙重复1遍)
甲:长征是对人生命极限的严峻挑战,蹇先任、蹇先佛姐妹俩背着孩子胜利地走完了长征路,堪称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乙:这一奇迹的产生,既缘于博大的母爱,更缘于革命者对信仰的坚定。
丙:2004年,96岁的蹇先任驾鹤西去;2022年,106岁的蹇先佛与世长辞。
甲:漫漫人生路,长征永远是蹇氏姐妹一生中最难忘、最精彩的历程。
乙、丙: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甲:长征精神也永远激励着我们新时代的少年,
合:奋发向上,砥砺前行!
(文稿由张家界军分区提供)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