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盛辉
接到书写机场改扩建工程任务时,我不由想到那年夏天在长沙机场T2航站楼登机的经历。
我那天乘坐的飞机停在远机位,起飞时间又恰是午后,天空没有一丝云彩,阳光炽白,暑气蒸腾。我和同航班的百余名乘客,冒着滚滚热浪登上摆渡车,来到远处空旷的停机坪,头顶灼人的阳光,排着长长的队伍逐次登机,等来到飞机座位上,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湿透,浑身软绵绵的,有种快要虚脱的感觉。
这些年,长沙成为网红城市,各地游客慕名纷至沓来,长沙机场开始有些“吃不消”了,尤其到了周末,潮水般涌来度假观光的游客,都快把T1、T2两个航站楼“挤爆”,让机场工作人员苦不堪言,不少游客上下飞机也成为一种煎熬。
8月18日,我前往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采访。一见接待采访的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党群工作部彭程浩部长,我便问:“机场改扩建工程完成后,还有远机位登机的情况吗?”
“T3航站楼只有16个远机位登机口,近机位登机口多达95个。”彭程浩介绍,“T1、T2两个航站楼加起来,每年能容纳的旅客吞吐量只有2000多万人次,而仅T3就达到4000多万人次,三个航站楼加起来,年旅客吞吐容量高达6000多万人次,旅客吞吐容量增加近三倍。因此,远机位登机的情况应该很少了。”
来到正进行最后装饰的T3航站楼出发层,望一眼宽敞的大厅、高高的穹顶、敞亮的光线、大气而别致的设计,一股宏伟气势直冲眼球,让人抑不住从心里发出感叹:“这T3,气派啊!”
壹
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是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是湖南省贯彻实施“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一号工程”,也是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推动长沙中下游城市群发展和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的关键工程,对加快构建“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提升长沙首位度具有重要意义,总投资额为430.2亿元。
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的核心与要义,就是一个“大”字——大投资、大工程、大手笔。完美呈现这个“大”字,既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之一,也是摆在工程设计者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那是一个细雨绵延的春天,长沙机场以北广袤原野上细雨朦胧,蜿蜒在田垄、山坡间的乡间小道满是泥泞。那些日子,经常有一些机场领导和工作人员来回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脚上的黑色雨鞋已被泥浆糊成了灰黄色,两只裤脚上溅满泥星子。美术、书法大师,在宣纸上创作艺术品。广袤大地,是建筑艺术创作的阵地,只有置身其中才能迸发艺术的灵性。
他们时而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时而抬头望望朦胧的天空,时而远眺远处迷离的山峦,渐渐地,他们仿佛看到一只五指张开的大手轻轻覆盖在田垄、山峦间……他们终于找到了为T3航站找到“五指向心构型”思路。
设计人员根据这一“五指向心构型”设计思路,成功设计出T3航站楼和综合交通枢纽(GTC)两部分建设内容及周边配套。T3航站楼工程作为核心组成部分,就像一只“大手”,
向外张开A、B、C、D、E五条指廊。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与T3航站楼,共同组成“手掌心”,与各个五指廊连接,其中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分为地上二层、地下三层,综合了交通中心、停车楼、旅客过夜用房等功能。
前不久,项目部对建设中的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进行了一次无人机航拍。在项目部会议室屏幕墙上看到航拍景象时,我再次被惊到了——联为一体的T3、综合交通枢纽,仿佛一只覆盖在葱翠山岗、田园上的五指伸展的大手掌,大气磅礴;又似外星人在地球上留下的奇特建筑群,魔幻味十足;更像一个镶嵌在三湘大地上的巨型“大”字,气势如虹、令人震撼!
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项目有“三个最”的特点。首先,T3航站楼工程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建筑面积53.36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4.65米,是湖南省有史以来最大的单体公共建筑。其次,综合交通枢纽集成了高铁、地铁、磁浮、城际铁路等4类轨道交通,地铁6号线、地铁10号线、渝长厦高铁、长沙磁浮东延线、城际快线等5条轨道线路,建成后将为T3航站楼出发及到达旅客提供交通换乘服务及商业服务,成为国内交通接驳方式最多、无缝换乘效率最高的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实现了步行5分钟在300米内完成机场、高铁、磁浮、公路、地铁、城市交通等多种出行方式的“无缝换乘”,堪称全国机场“换乘之王”。再次,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是目前全省在建项目地上、地下空间关系最复杂的深基坑工程。
以上三个“最”,给项目建设带来第四个“最”——全省参建单位、参建人员最多之一的项目,先后有近两百家单位、数万员工参加施工。项目施工单位都是行业内大型央企、国企,由于各个单位管理模式不同,又给项目建设管理带来了第五个“最”——工程组织管理最难,具体说就是“沟通难、协调难、对接难”。
为破解这“三难”局面,湖南机场集团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在长沙机场改扩建指挥部成立了以中建五局为秘书单位的“聚力创星”党建联盟。联盟既具有党建引领功能,又注重发挥工程组织、协调职能,成功打通了上下、左右各参建单位联系沟通的壁垒,形成了“一星(‘长沙之星’T3航站楼)、两链(党建工作链和项目生产链)、三融合(思想共融、组织共融、行动共融)工作机制。
“聚力创星”党建联盟的成立,成功地把众多施工单位和员工变成了一只有力的大手,五根指头既能自如分开,发挥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又能把五指收拢,凝聚为一只有力的拳头,形成统一指挥、协调行动、共同奔赴的有机整体。
“聚力创星”党建联盟职能作用的发挥,实现了项目的高效推进,确保了工程质量,创造了开工以来“零事故”的安全生产局面。
贰
长沙机场T3航站楼,是中建五局首次参与承建的大型航站楼工程。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把项目负责人的重担放在了李小聪肩上。
2011年,李小聪从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工程建设一线,已经在工程项目上摸爬滚打了十几年。2018年,他作为项目技术总工程师,参加张家界高铁西站站房建设。张家界西站是黔张常铁路沿线第一大车站。为把它打造为具有浓郁“张家界特色”的站点,他带领设计人员深入张家界地区调查研究,对民族元素、地方文化、景区特色进行提取、糅合,围绕“奇峰叠翠、廊桥百里”设计理念打造,整体呈山峦起伏状,站台为双悬挑550米连续折线形雨棚清水砼整体结构,把该站点打造成一张饱含湘西特色的“中国名片”。此后,他又作为项目经理,带领大家提前7个月完成了西昌高铁站建设,让凉山人民迈入了“高铁出行”的“动车时代”。
2022年1月,接到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T3航站楼项目党支部书记、常务副经理任命时,李小聪暗暗发誓:“一定要建设一个让人民放心的机场!”
但实现这一初心,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作为湖南“一号工程”,无论是工程规模、投资规模,还是工程管理难度,都比他经历的前两个项目成指数级增加。尤其是,它作为现代化、智能化机场,涉及专业系统繁多,除常规的水暖电45个系统外,还包括行李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商业综合管理系统、安检系统、显示系统、自助系统等21个民航专业系统,其中行李系统与机电管线,路径长达10千米,且空间上相互交织,管线布局非常复杂,给管线综合布置和工程有序推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很容易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顾此失彼现象,进而影响施工,延误工期。
针对项目系统复杂、节点繁多的特点,李小聪带领工程管理团队,把日臻成熟的BIM技术引入工程管理,实现了工程建设全过程、全领域BIM技术全覆盖,工程管理效益空前提升。
如项目通过BIM模型审核施工图纸,检查设计文件中构件碰撞的问题,提前发掘出图纸存在的错、漏、旧等问题,节省了施工过程中的设计沟通时间,保证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荣获国内外重要 BIM 奖项,其中包括型建香港金奖在内的国际级、国家级奖项十余项,为同类大型航站楼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再如,运用BIM技术,融合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尖端科技,形成了“智慧工地云管控平台”,实现了“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精细化管理。通过高效采集关键数据,并利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解决施工现场管理难题,推动行业信息化转型升级;通过数字化劳务人员管理,将人工统计时间减少50%;通过数字化物资设备管理,闲置设备利用率从15%提升至60%,突发故障停机时间减少50%,实时监控物料管理将库存周转率提升20%,物资供应及时率提高15%;通过安全环境监测,实现VR安全教育158次,发现安全隐患1524项,及时进行了整改;通过数字化商务成本管理累计节约成本约186万元。工程项目获得湖南省智能建造项目、长沙智能建造示范观摩工地、长沙市“长沙市建筑施工绿色示范工地、绿色工地”、长沙市施工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观摩等荣誉。
叁
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对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非常重视,提出了“紧扣‘零距离换乘’理念,倒排工期、压茬推进,加快建设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垂直型的‘零距离换乘’体系,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的建设目标。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项目建设锚定鲁班奖、詹天佑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设计团队首先对项目进行了一系列高难度、创新性设计。如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在国内首创双层平接方案,即:地上二层平接国内到达层,连接航站楼和停车楼、旅客过夜房;地上一层平接国际到达层,设置出租车、长途大巴、机场大巴、社会大巴、网约车候车及上客点,实现人车垂直分流;地下一层为轨道换乘大厅,平接地铁、磁浮、高铁站厅;地下二层为地铁站台层;地下三层为高铁、磁浮站台层。国际、国内到达旅客均可在室内全程避雨步行直通GTC换乘中心,体现人行优先原则,不受车行干扰。
高难度、高水平设计,带来了一系列施工难题。
项目幕墙面积超40万平方米,相当于56个标准足球场,是华中地区最大单体幕墙项目。担负幕墙承建任务的中建不二公司,采用了20米大跨度拉索点式玻璃幕墙,每片幕墙玻璃尺寸为3米×1.5米,重达300多吨,大厅南面采用了稍向外倾的拉索点式玻璃幕墙,安装需4个人、2台登高车及1台吊车才能完成,是中南地区最大拉索点式幕墙。施工中,板块幕墙的平整度控制是重点。幕墙安装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幕墙软乎乎往外鼓。工人师傅们坐在一起讨论,有人想出了给幕墙加龙骨的办法,就像给无骨人体加上脊梁,终于让幕墙挺直了腰杆。接着,精度校准又遇到了麻烦——安装时要求板块与板块之间零误差,但在烈日照射下用全站仪校准测量,精度会受到影响。经研究,项目团队决定使用“肉眼盯着”这一最原始的办法,上十名具备极高专业素养的测量人员,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轮番上阵,最终成就了全国首例超30米单锁斜拉幕墙。
幕墙项目有着大量的檐口造型,一圈周长达5.5公里,檐口悬挑出结构面4.2米。如果将机场项目比喻为一个巨大的手掌,F大厅到指廊中间的关节处,如果一个圆弧偏移哪怕5°,食指到拇指的角度就会产生巨大偏差。高空作业很难保证檐口统一标高,这让设计团队伤透了脑筋。年轻的设计团队迎难而上,他们查阅资料、模拟实操、讨论验证,一轮又一轮,一天24小时,做梦都在想方案。一天,技术总工王湛在整理文件时,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不一定非要高空施工,如同文件夹可以压缩打包一样,檐口吊顶的施工也可以集零为整。顺着这一思路,他提出将檐口的造型和吊顶,从一个整体出发,设计成为单元模块。这是国内“幕墙施工解法”的首创,被命名为模块化建造技术,使原来大量的高空操作工序转移到了地面加工场地,大大提升了效率与质量。
长沙机场改扩建项目,任务重、工期紧,但很多设备、设施,按照过去的施工方法,工人在施工现场切割、焊接,不仅受场地限制,而且一旦出现问题,还需要现场返工,误时误事,经常出现延误工期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安装公司创建了“中建魔方”装配式机电生产基地,为客户提供设计、生产、加工、安装、调试等全产业链服务,现在工人师傅们只需要连接螺栓,将各“装配单元”像“搭积木”一样组装即可完成安装。“中建魔方”为项目生产加工了装配式空调冷冻、冷却水泵房、消防泵房等构件,实现了机电安装“一次成型”“一次成优”目标,避免了资源浪费,压缩工期70%以上,还减少了建材的损耗和建筑垃圾的产生,实现“绿色机场”建设目标。
T3航站楼金属屋面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屋面板长最长区域可达54.8米,宽度超450米。这种超大平面多阶梯屋面,最大问题是抗风揭、防渗漏难度大。设计人员通过深入研究,在大厅屋面采用三层阶梯式金属屋面+混凝土屋面的组合设计,金属屋面采用铝镁锰直立锁边系统,整个金属屋面采用“整体提升、分区施工、分层安装”,金属屋面系统造型呈三角形阶梯状,并在施工时采用超长纵横向金属屋面板无伸缩缝自适应变形技术和 360°直立咬合暗扣式接缝,使整个金属屋面系统成为一个完整、封闭的整体,确保整个屋面“天衣无缝”,既抗风揭,又防渗漏。
T3航站楼所有大型管道都布置在地下管廊,DN700空调水管道长达12米,而管廊宽度仅2.95米,管道运输及安装极其困难。
空调水管道安装带班余小红,一看这情况吓了一跳,脸上“唰”冒出一层汗珠。他从事建筑管道安装十几年,参加过不少工程建设,可像这样的情况他还是头一次遇上。
面对困难,他们没有退缩。安装团队技术总工卜晓明和大家一起反复研究图纸,寻找可行的施工方案。余小红创造性提出了“基于排水管及消防管支架之上的狭小空间大型材料运输方案”,解决了施工难题,完成了管道安装任务,并为同行业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余小红在工程建设中学到不少经验,提出了多个创新工法,从一个农民工成长为“创新产业工人”的典型代表。
“以后碰到再难再复杂的工程,我也不怕,都敢接了。”余小红信心满满地说。
肆
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施工基坑面积达20万平方米,相当于28个足球场,最深处相当于7层楼高,“四类五轨”在基坑中交会穿行,形成23个压覆区。这23个交叉影响区,包含了40余个专业系统。
中建五局长沙机场GTC项目负责人杨益文,作为湖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先后在机场建设领域深耕9年,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可当他第一次面对上述项目情况时,他一时蒙了,感到一头雾水。
为了破解工程难题,杨益文带领团队人员踏上了调查研究之路,先后走访多个国内一流机场,广泛学习工程经验,寻找破解难题“法宝”,研发出“数字孪生”机场建造体系,获12项国际大奖。
2021年6月28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基坑工程率先开工建设。杨益文带领团队应用“基坑动态分区法”快速稳步推进项目建设。
T3航站楼项目质量总监邹彬是一名砌墙能手,他砌的砖墙,看上去就像一幅画作,工整、干净、美观。凭着这一手“绝活”,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得砌筑项目优胜奖,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优秀农民工、央企楷模等荣誉,还接连当选第十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十四届全国青联常委。
作为农民工出身的人大代表,邹彬时刻心系农民工兄弟成长进步。8年来,陆续提交关于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向新型建筑产业工人转型等建议10余份,促进相关政策的落地;带头组建的“邹彬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工程”志愿服务,帮助2万余名建筑工人提升了技能。
作为项目质量负责人,他严把工程质量关,还积极发动大家参与创新创造。如T3航站楼为了支撑“四类五轨”一站式“零感换乘”,在地下设计了很多超厚、超深的转换梁和承台,一个结构转换承台就有几百个立方米,跨度超过38米,常规的施工工艺很难在这么大体量施工的情况下保障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邹彬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开展了多次讨论及实践,最后定下了使用预埋式槽钢支架,将数百吨钢筋固定支撑在原位,并使用砖胎膜—木模—砖胎膜支模形式进行混凝土浇筑的工艺,还把钢筋工程支撑困难和防水工程无法预铺的问题一并解决,获得了湖南省质量创新大赛一等奖。
综合交通枢纽项目设备安全主管黄小华,是名退役军人,他有一双特别专注、犀利的眼睛,目光所及,明察秋毫。凭着这双眼睛,他入伍参军后,成为一名神枪手,每次打靶,不是十环就是九环,八环在他眼里就是脱靶。退役回乡后,在施工工地干活时,他发现一根天然气管道有些微异样,便对同伴说:“那根天然气管道有泄漏。”同伴疑惑地说:“管道好好的,你怎么知道有问题?”他说:“不信打个电话给天然气公司,让他们来测一测。”天然气公司接到报警电话后前来一测,果然那根管道漏气,及时进行了处理,消除了一起重大安全隐患。
那天,黄小华看着工地上高高的塔吊特别好奇,通过申请成为一名塔吊操作手。第一天爬上高高的塔吊,只听耳旁响起呼呼的风声,塔身摇晃得厉害,操作十分困难。他迎难而上,就像部队进行射击预习那样,反反复复练习操作,终于练成高空“盲吊”绝技。在湖南省职业技能大赛上,他用45米长的塔臂,将吊盆停放到35米外的停放点上,创造了“最快速度、最稳操作、最准落点”的成绩,一举夺得冠军,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项目设备安全主管,黄小华负责塔吊安全运行管理、设备全过程安全操作专项指导等工作。为了300台设备及数万人的生命安全,他一年365天,每天在高高的塔吊上爬上爬下,无论是风雪交加的天气,还是烈日炎炎的日子,从未间断。一天,一吊车绞盘上的钢绳断了两根钢丝,操作手丝毫没有察觉,他一爬上去立刻发现了这一隐患,当即叫停操作,更换钢绳,把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T3航站楼建设工地上,30多米高的样板区天花吊顶下,一束蓝色激光正刺破空气,在吊顶上滑动。这是装饰项目质量总监翟筛红和施工员黄双坤,在联合进行施工质量验收。
翟筛红木工师傅出身,从事精细木工几十年,大到几米高的落地飞罩,小到十几厘米的镜框,全都沿用传统的木工技艺,通体以榫卯结构承插连接。他的代表作《中建景窗》和《鲁班锁》,曾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在全国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精细木工比赛中,他凭着自己的一手绝活,荣获一等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黄双坤则是一名握有“绝技”的泥匠,在2019年湖南省技能大赛·住建行业(镶贴工)“超英杯”职业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荣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在机场改扩建项目建设中,他作为施工员,创建了“劳模工匠样板间”,为工人们示范抹灰及镶贴要领,将自己的精湛技艺传授给每一位工人。
中建五局机场装饰项目质量实行“双劳模交叉验收”制,由翟筛红和黄双坤开展联合验收。两位工匠分别从材料质量和施工精度,对质量管控限制在“毫米级”。
“这个地方好像有些不对劲。”翟筛红把激光点定在一铝板接缝处,微微蹙起了眉头,对旁边的黄双坤说, “黄工,你去把靠尺拿来,我们坐高空车上去测一下这里的铝板平整度。”
高空作业车缓缓升起,翟筛红扶着护栏俯身测量,果然误差超过五毫米,他当即要求返工:“这块铝板和其他板面不在同一平面,会直接影响整体观感,必须调整到符合标准。”见施工人员有些不乐意,他又继续开导说:“咱们做项目的,一定要有工匠精神,就好比木工弹墨线,不能差一丝一毫,只有这样,才能把项目建成精品工程。”
……
采访结束时,已近下午六点。在项目部与大家告别时,李小聪和我握完手后,望着不远处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雄伟的T3航站楼,说:“新航站楼正式启用那天,我一定要买一张机票,来体验一下从新航站出行的感觉。作为一个基建人,一辈子能干这么一个大项目,是一件十分荣幸的事。”
此时此刻,他那被阳光灼得黝黑的脸庞上,写满自豪与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