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记者 雷鹏程 何冠英
长江流经湖北宜昌宜都市枝城镇时,拐了个近180度的弯,形成了一处水流平缓、饵料丰富的天然渔场。
清朝顺治年间,来自四川忠州的刘氏兄弟发现了这处鱼群栖息的江湾,便在此落脚,开启捕鱼生活。经过繁衍生息,这里形成一个以刘姓为主的渔村——白水港村。
光阴流转,一代又一代的渔民以船为家、与江相伴,在江潮起伏间,重复着从“小刘”到“老刘”的生命轮回。
2018年,湖北在8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率先拉开全面禁捕的序幕,白水港村所处的长江宜昌中华鲟保护区位列其中。
于是,最后一代漂泊在江上的“老刘”们,纷纷把渔船划上了岸。至此,360名渔民全部告别“日守河港,夜守孤舟”的生活。
7年过去了,这个百年渔村有哪些变化?“老刘”们生活咋样?9月中下旬,记者进行了蹲点调研。
弄舟驾船,“渔”在护航生态中
9月21日清晨,窑湾河畔弥漫着淡淡的草香。
河岸上,退捕渔民刘泽应将几大袋青草拽下三轮车,搬到河边铁皮船上。
“上岸7年了,驾船这个手艺还没丢。”见记者在船中坐稳,他娴熟地划桨驶向河心。
他介绍,窑湾河是长江的二级支流,曾一到夏天就“翻塘”发臭。2021年,村里分4段承包给退捕渔民养鱼,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他报了名,并包下河流中段。
青草抛入水中,鱼儿欢腾争抢。“可不能投肥,鱼的数量也有控制!”他说,过去捕鱼时只想着鱼,现在养鱼了还得想着河。
“很多上岸渔民都有这个感受,他们还为村里干了件大事呢。”待船靠岸,他指向远方,推荐记者去那儿的西湖公园瞧瞧。
在一片闹市中,记者找到了这座公园,只见绿树环绕、湖面如镜。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满湖都是杂草,水都发臭了,蚊子成群。”退捕渔民刘为民告诉记者,2023年底,村里不忍西湖继续恶化,于是号召渔民组建清漂队,向污染宣战,他不仅报了名,还因为懂水性、会驾船,当起了“清漂队长”。
“镰刀割,耙子搂,小船运,用了近一个月才将杂草一点一点抠完!”刘为民边说边比划,讲述着两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30多位渔民如何将65亩的浑浊湖面“磨”成了镜面。
“现在长江里的鱼也多了,‘三猫子’最清楚,他是村里的护鱼员。”笃定能碰上“三猫子”,他便引着记者走向江边。
正值上午,江岸上行人不多,刘为民一眼就看到了目标——他穿着深蓝色制服,骑着电动车缓慢行驶在江边,眼睛不时扫视江岸,生怕错过了可疑人员。
谈起村民起的外号,58岁的刘红全只是咧嘴笑,刘为民道出缘由:“他水性好、动作麻利,像猫一样敏捷。”
“我每天的任务是在2公里岸线上发现和劝返违规垂钓人员。现在大家的生态意识更强了,很少有人来垂钓!”说罢,刘红全又骑着车继续前行。
转产转业,“愉”在生活富足里
临近中午,白水港村二组刘成定架梯攀上自家青灰的墙头,采摘藏在瓜藤中的丝瓜。过去几十年穿梭在烟波里,烈日染黑了他的脸颊,江风吹皱了他的额角。
“恨不得连墙缝里都撒上种子。”刘成定说,曾经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渔民,如今虽在岸上有了立足之地,但依然没有田地,所以对巴掌大的地块都格外珍惜。
他边说边望向远方。只见道路旁、院落间、墙根处,那些不起眼的方寸之地,硬是让渔民种出了餐桌上的“青红紫绿”。
“别小看这些园子,一年的蔬菜基本不愁了。”刘成定表示,如果干得动,在附近找份工作,生活就更有保障了。
正说着,刘泽翠拎着刚买的排骨走来。作为最后一批上岸的渔民之一,他是村里公认的“劳模”。
“咱渔民能吃苦,工厂也愿意给活干。”退捕后,政府对渔民进行了多轮培训,还组织企业招工,刘泽翠报了名,先后在附近的化工厂、汽修店打工。
对于大家的褒扬,他只是咧嘴一笑:“上岸后,大家的劲头都很足。你看刘泽刚两口子,生意做得多带劲。”
据他介绍,刘泽刚也是渔民,上岸后在离村不远的镇上开了间水果店,日子过得自在。前些年生了一场大病,但也扛过来了。“幸亏没打鱼,不然怕是没得这份安稳。”刘泽翠感叹。
听到村民在聊上岸后的生活,正在入户的村后备干部刘贤茂也加入进来。他说,在政策帮扶下,劳动年龄内的渔民化身农民、工人、商贩,收入来源得到了保障。
“不过,现在渔民年纪都大了。”他顿了顿又说,好在退休后,大家都享受了宜都市失地农民政策,90%的渔民购买了职工养老保险,每月能领1500元左右的退休金。未购买的老人,每个月也能享受财政400元的最低生活补贴。
“生计有依靠,养老不用愁,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刘泽翠边点头边感慨。
传承传唱,“娱”在渔歌响起时
“郎在那高山呀,妹在那山下呀……”傍晚时分,白水港村二组,一阵带着独特江韵的歌声飘进记者耳朵。循声而去,75岁的刘成斌正在家里亮嗓子。
“以前夜里捕鱼犯困,就靠唱这些歌提神!”他笑着解释。
歌声引得斜对门的退捕渔民王雄来串门。“成斌哥不仅歌唱得好,捕鱼也是把好手。”
“都是老黄历啦!”刘成斌摆摆手,笑道:“上岸后不捕鱼了,渔歌也唱得少。但打鱼的那些家什,还都好好收着。”
他带记者来到一楼储藏室。打开墙角的储物箱,取出几个厚实的收纳袋,解开袋口,各种规格的渔网呈现眼前。
“送了些给娃的战友,剩下的,都是‘宝’喽!”他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网线,眼里满是珍惜。
“要说‘宝贝’,我家那条老木船才真算呢!”王雄接过话茬,自豪地说,上岸后,他家的渔船就进了村陈列室,成了“明星”。
在王雄带领下,记者来到“白水渔村陈列室”,一艘8米多长的老木船泊在中心位置,船帮上搭着修补过的旧渔网。
“这船现在可是村子绿色转型的‘见证者’。”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梅打开手机相册,点开一段视频给记者看。那是今年端午节西湖公园的热闹场景:舞台上,渔民自编自演,将渔家号子、护江故事等巧妙融合,生动演绎白水港从“靠江吃江”到“养江护江”的绿色蝶变。
“有些船还被送到更远的地方。几十公里外,长江岸边的宜昌滨江公园里就有一艘。”李春梅展示着渔船的照片,补充道,“可别小看它,它还参加了长江大保护可持续实践艺术展呢!”
她希望用这种方式,让那些告别长江的渔船继续徜徉在文明长河中,恒久地展示“老刘”们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的蝶变与新生。
夜幕降临,村文化广场上,又有渔歌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