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7月31日讯(全媒体记者 郑湘平)7月30日晚,“百团百角唱潇湘”湖南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决赛暨颁奖典礼在湖南大剧院举行。长沙歌舞剧院的男子群舞《我有方寸心》、长沙交响乐团的长笛独奏《湘之舞》被评为“十佳节目”,长沙交响乐团的马星云、长沙歌舞剧院的张耘嘉被评为“十佳演员”,长沙市委宣传部荣膺“优秀组织奖”。
百团百角亮出精品绝活
“百团百角唱潇湘”全省文艺院团竞演活动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全省近800家文艺院团积极参与,创排了一大批小而美、易传播的节目,以百技百艺演绎秀丽湖南,讲述与故土的热血故事。
决赛现场,经市州初赛、省直院团推荐、专家复审层层筛选出的15个优秀节目同台竞技。常德市汉剧高腔保护传承中心的戏歌《汉韵》、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花鼓小戏《枇杷树下》等节目,以精湛技艺展示家乡特色,诉说潇湘大地的锦绣多彩。省民族歌舞团的群舞《同心鼓》、省杂技艺术剧院的杂技《我的梦想我的城》、衡阳市歌舞剧团的舞剧《鹿鸣高歌》等,分别展现了民族团结进步、星城逐梦历程和湖湘士子风骨,谱写了百团百角各领风骚的“名场面”。
此次竞演是全省国有、民营院团的全方位“大练兵”与“大检阅”,也是文艺工作者秀出精品、一展绝活的“大比拼”。众多节目在创新传承与跨界融合方面亮点纷呈。长沙歌舞剧院的男子群舞《我有方寸心》采用“意识流”手法,唤起古今情感共鸣;省话剧院的话剧《宣言》串起戏剧人百年传承;株洲市戏剧传承中心的歌剧《我有一个梦想》选段《最后的奉献》运用“文化+科技”手段,打造“工业风”舞台;长沙交响乐团的长笛独奏《湘之舞》以独特方式奏响本土旋律,带来别样听觉体验。
最终,声乐演唱《水云·山晓》、话剧《宣言》、舞蹈表演《我有方寸心》、长笛独奏《湘之舞》等10个节目荣获“十佳节目”,湖南省歌舞剧院莫娟娟、湖南省京剧保护传承中心钱安妮等10位演员被评为“十佳演员”。此外,花鼓戏《登台》等5个节目获“优秀节目奖”,衡阳市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蒋高生等5人获“优秀演员奖”,长沙市等7个市州委宣传部获评“优秀组织奖”。
方寸藏匠心,笛音和古今
在一众佳作中,《我有方寸心》与《湘之舞》尤显夺目,它们像两把钥匙,一把打开了湖湘工匠的精神宝库,一把奏响了传统与现代的和鸣。
群舞《我有方寸心》的灵感,藏在唐代长沙窑诗文的一句“我有方寸心,无人堪共说”里。当现代鉴赏师的指尖轻触执壶,舞台灯光陡然一转,十余名男演员如破土的劲竹,以“马步·摇”的核心动作撑起一片天地。他们的臂膀时而如拉坯的转盘匀速转动,时而如刻瓷的钢刀骤然发力,把湖湘匠人“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揉进每一个顿挫里。主演张耘嘉和队友们曾专程扎进铜官窑,看工匠如何在窑火边挥汗,亲身体验踩泥的沉重——舞台上那个看似简单的“踩泥”动作,膝盖每一次下沉都带着窑土的黏重感,那是他们把自己变成“匠人”的证明。这种“意识流”的表达,让古今工匠的心跳在方寸舞台上共振,观众仿佛能看见千年前的窑火与今天的舞台灯光交相辉映。
该节目主演张耘嘉擅长古典舞,爆发力、控制力等核心能力强,拥有较强的舞台表现力、艺术感染力与角色塑造能力。进团以来,在剧院创排的舞台剧《潇湘之子》、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中他都担任过角色,对人物塑造有了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在参演湖南大剧院与长沙歌舞剧院联合出品的舞剧《伯牙绝弦》并进行全国巡演后,“跟着优秀的老师们学到了很多,也让自己在专业上迈上了一个阶梯。”演出中的“踩泥”动作几乎也是工匠工作的完美复刻,因为张耘嘉他们已经亲身体验过这个过程,“加上大家伙的凝聚力,就像当年的制陶匠人一样,在方寸之间表达自己全部的热爱,所以才最终呈现给大家最精彩的一幕。”在这样的时空碰撞中,我们看到了湖湘精神的千年传承。
长沙交响乐团马星云的长笛独奏《湘之舞》,则是一场本土旋律的“变形记”。熟悉的花鼓戏小调《洗菜心》被长笛轻轻吹醒,像晨雾里的湘江泛起涟漪;电子音乐如潮水涌入,旋律瞬间活了过来——时而像坡子街夜市的人声鼎沸,笛声混着电子音效的顿挫,活脱脱是夜市里此起彼伏的吆喝;时而又如洞庭湖的浪,长笛的长音拉得又远又阔,仿佛能看见白帆在浪尖上颠簸。本土旋律跳出了乐谱,变成了一场看得见的舞蹈,听众的耳朵里仿佛能长出眼睛,把湖湘的烟火与山水尽收眼底。
这场“百团百角唱潇湘”的盛会,不只是奖项的归属,更是湖南文艺的一次集体亮相。从汉剧高腔的古韵到“文化+科技”的工业风舞台,从工匠的执着到追梦人的热忱,近800家院团用各自的绝活证明:潇湘大地的文艺土壤,永远能种出传统与创新共生的花。而那些在舞台上闪光的瞬间,终将化作更多人对湖湘文化的热爱,让“方寸心”里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看见、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