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7月31日讯(全媒体记者 范宏欢 湘江早报记者 罗杨 实习生 龙敏婕)7月3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正式发布湖南省首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十大典型案例。其中长沙共有2个案例上榜,分别是湘江欢乐城矿坑生态修复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雨花区圭塘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近年来,湖南省自然资源系统坚持积极推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促进湖南全面绿色转型、乡村全面振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一批有创新性、典型性,可复制、可推广的案例。
“湖南在全国率先形成资产清查成果,全面摸清自然生态产品家底,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处长董振亚介绍,湖南是全国唯一的“十四五”山水工程、连续3年矿山修复工程全部争取到的“大满贯”省份。同时,湖南开展了两批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试点,共36个项目,实现14个市州全覆盖。目前7个项目成功交易,交易金额达26.823亿元。
湘江欢乐城矿坑生态修复利用工程位于湖南湘江新区坪塘街道,基地旧址为原坪塘镇湖南省新生水泥厂,在当地留下了巨型矿坑与生态创伤。湘江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介绍,面对这样的生态难题,湘江新区以生态修复和城市更新为落脚点,摒弃了常规的填埋处理方式,运用科学手段和建筑艺术等独到处理手法,巧妙利用矿坑在不同标高的垂直地势关系,建设悬浮于深坑之上的欢乐雪域和欢乐水寨两大乐园。如今,这块生态“疮疤”摇身一变,成为生态修复新典范、产业转型新样板、文化旅游新地标。
作为全国首批EOD模式试点项目,圭塘河治理构建了“生态修复—产业增值—反哺运维”的闭环价值链,将1400亩修复后的绿地空间转化为可经营资产。联合自然资源部门建立生态用地混合开发制度,允许5%的修复地块用于配套商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发行湖南省首单“河道修复专项债”,募集资金9.8亿元。这些创新机制为全国城市内河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市场化解决方案。
本次公布的十大案例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省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上的做法和成效。下一步,湖南将继续创新制度机制,不断丰富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着力形成“空间保障更严格、基础支撑更有力、转化路径更多元”的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