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名片
刘忠伟,1995年出生,2022年回乡“承父业”,接手鸿辉种植专业合作社,从事荷花虾、稻虾养殖与钓虾场运营,养殖面积达400亩。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祝林灿
正值盛夏,在望城区乔口镇的荷花虾养殖基地,鸿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忠伟正熟练地倒入饲料、启动指令,一架无人机在池塘上空匀速飞行,颗粒状饲料均匀地撒落在水面上,为池塘里的小龙虾送上“鲜食”。
这位从城里辞职回乡的“虾二代”,短短几年内将父亲的100亩虾塘扩展至400亩,去年纯利润超40万元,带动周边20名村民就业。
2022年,乔口荷花虾产业蓬勃发展,刘忠伟决定放弃城里的稳定工作,回乡“承父业”,开始身穿胶靴裤养殖荷花虾和稻虾。
刘忠伟说,除基本的资金补贴,乔口镇为发展特色产业,还积极帮助虾农解决电力、水、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为虾农提供了良好的养殖环境。
在父亲的指导和当地组织的产教培训下,刘忠伟不断掌握养殖技巧,也开始探索更多的科学养殖方式。
“以前我爸养虾是‘自繁自养',塘里的虾苗留到第二年,数量不确定,产量也上不去。”刘忠伟介绍,“现在我们采用‘育养分离’模式,专门划出40亩育苗塘,将之前留下的小龙虾全部清理掉后,每亩精准投放50斤虾苗。”同时,在稻虾养殖方面,他发现父亲采用的“稻前虾+稻中虾”模式存在季节性短板:5—8月高温期虾生长慢、产量低,而市场需求却因夜宵旺季达到峰值。“荷花虾是高温虾,我们通过深水养殖延长周期,水深从传统的1米增至1.5米,虾子个头大、肉质紧,价格能比稻虾高30%。“通过荷花虾和稻虾综合养殖的方式,不仅能‘一田双收’,小龙虾的产量也提上去了”。
刘忠伟还自学了植保无人机操作,“以前喂虾全靠人工,背着饲料沿着塘埂撒。一天下来人累得腰酸背痛,效率还不高。现在不一样了,有了无人机,既省时又省力!”
刘忠伟直接对接菜市场、夜宵店和批发商,自产自销的模式让虾子从塘口到餐桌不超过24小时。“我们有三家合作门店,每天虾子一上岸就拉走,根本不愁销路。”
他介绍,在取虾高峰期,20亩的塘一天能取500公斤至600公斤虾,“现在虽然天气热、产量下降,但价格涨到了二三十元一斤,效益还是稳的。”刘忠伟算着账。
销路好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农忙时有二十多位村民在塘里忙采收,给周边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
“田野上的90后”系列报道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