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合适的“距离”与“温暖”

——观话剧《温暖的味道》

      刘月娥

      在北纬37度的黄河岸畔,塬底下村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赤道恰到好处的距离,造就了显著的昼夜温差与充沛光照,成为孕育优质苹果的温床。这“合适的距离”,不仅是苹果生长的黄金法则,更悄然隐喻了当下正在梅溪湖上演的话剧《温暖的味道》的核心命题:人与人、观念与观念之间,如何找到恰如其分的“温热带”。

      作为一部聚焦“三农”的现实主义力作,《温暖的味道》将镜头对准了乡村振兴这场深刻的变革。其核心冲突,是守护土地的老辈农民与现代知识青年之间观念的激烈碰撞,生动勾勒出一幅乡村变革的浮世绘。农业学博士孙光明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怀揣新技术与新品种,回到阔别二十载的故乡,面对的却是乡亲们对几近绝产的三十年老苹果树的固执坚守。与此同时,研究生毕业的女大学生渴望返乡建设,却遭遇父母以“不愿孩子重蹈覆辙”“步己后尘”为由的强力阻挠——他们以爱之名,将自身未能实现的都市愿景强加于子女,甚至为她铺好省城婚嫁之路。她那句“我的人生是我自己的。预设好的有什么意思”掷地有声,道出了新一代的自主意识。

      该剧勾勒出当代乡村的缩影,外村嫁入的女书记郝凤仙,曾独自扛起征收农业税的重担,忍受着村民的唾骂乃至拳脚。为了集体富裕,她四处奔走,未能顾得上工地上的意外离世的丈夫。泼辣、果敢,骨子里一股“叛逆”的坚韧,支撑着她与命运搏斗,但同时也过于信奉人情世故。李玉山,这个村中既保守顽固又深谙人情世故的老农,身上鲜明地烙印着新旧思想的撕扯。面对亲外甥孙光明,他既有长辈语重心长的劝导,也暗自忧心其过于“客观理性”的行事,将被村民孤立架空。村民朴实又狡黠,手上拨弄着“人情账”,心底却盘算着“谁的本事强”。当调研组即将到来,他们想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如何弄虚作假、粉饰太平。郝凤仙那句“考察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制造问题的人”,一针见血地戳穿了政策理解的巨大误区。可见,要打破乡村振兴面临的层层壁垒,需在人情世故与法治尺度之间精准拿捏分寸,这一过程充满艰难。

      情与理的博弈构成了戏剧张力的核心。塑造了坚强隐忍、突破性别藩篱、以“钢铁手腕”收回税款、赢得多项荣誉的新时代女性形象郝凤仙。她以强悍果敢打破了乡村陈规,但其信奉的“人情世故”却也带来了强力反噬。面对邻村为了自身利益发射“驱云防雹”炮弹、导致塬底下村遭受冰雹灾害损坏了苹果树的行为,她情愿选择私下和谈,那句“我习惯了讲良心的日子”,导致了三年来邻村的持续破坏,无形中助长了对方的戾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任驻村第一书记孙光明,他主张依法惩处邻村的恶行。人情世故这把双刃剑,在此刻展现出它的两面性。郝凤仙基于“人情世故”的权衡与孙光明坚持“依法治理”的立场,构成了全剧最核心的戏剧冲突,生动展现了科学治理、法治治理在乡村推进的现实图景。这种张力之所以不显说教,源于创作者将生活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功力,而最终消融冲突的黏合剂,正是两位书记对乡土那份共同的赤诚之心。

      那么,何为合适的“温度”与“距离”?话剧并未给出标准答案,而是以孙光明意味深长的话语留给观众无尽思考:人与人的距离,如同苹果树与赤道的距离。过度的亲近,可能导致“审美疲劳”甚至毁灭;过度的疏远,则无法建立深度连接。世间美感与深度关系,往往存在于克制的“合适刻度”之中。孙光明面对郝凤仙与村民的强烈反对,所保持的那份克制,正是在等待新事物破土而出的时机。最终,郝凤仙从省农研所带回新品种,女研究生种下的孙光明带来的新苗开花结果——这场“反转”的胜利,恰恰是“等待”与“克制”中酝酿出的“温暖味道”。“温度”在合适的距离中产生,“味道”在必要的克制中酿成。世事人情,莫不如是。

      “经常看戏剧的人不易得抑郁症。”戏剧的疗愈性,正在于观众在观演中悄然“代谢”了心灵的淤积。《温暖的味道》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借助艺术的内省之光,引导人们理解生活的复杂,抚平不如意带来的创痕,在戏中寻找真实的自我,达到心灵的疗愈,这也许就是合适的“距离”与“温暖”。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