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任伶俐
在湖南省浏阳市博物馆的展柜中,静静陈列着一份195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签发的预备役军官兵役证。这张长9.5厘米、宽7厘米、重25克的证件,记录着开国少将杨世明的戎马生涯,更承载着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红色传奇。
苦难童年与革命觉醒。1907年谷雨时节,杨世明出生在浏阳谢家村一间破旧农舍。这个被父亲唤作“牛崽”的放牛娃,在饥寒交迫中长大,尽管父母节衣缩食送他读了私塾,但贫困最终迫使他辍学务农。正是这段经历,让年轻的杨世明萌生了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1924年,17岁的杨世明加入农民武装自卫军,从此踏上革命道路,1930年,他组织80余名赤卫队员参加红军攻打长沙的战斗,承担抢救伤员的任务。次年杨世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从放牛娃到红军战士的蜕变。
烽火岁月中的战斗传奇。1932年,杨世明在“水口战役”中担任机枪连连长,头部负伤仍坚持战斗,歼敌300余人,获“模范连长”称号。1937年,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杨世明投身抗日根据地建设,积极发动群众、宣传抗日。1942年秋,日寇发动第三次大“扫荡”,杨世明率部破坏铁路、袭击敌军,创造“支高铁轨破坏法”,有效打击日军交通线,使敌军火车频繁出轨,物资被毁。1943年,杨世明被评为“一等战斗英雄”。他一生参加战役259次,其中抗日战争时期231次,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建设年代的新征程。1955年,杨世明因战功卓著被授予少将军衔。1958年1月12日,“十三陵水库修建总指挥部”成立,杨世明担任工地现场总指挥,他走遍施工现场,带头住在帐篷,克服困难,带领十万劳动大军日夜奋战,最终在160天内完成了水库建设,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建设业绩。毛主席为水库题词,周总理等亲临现场劳动。十三陵水库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首都国防纵深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水资源管理、灾害防护和军民两用功能,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多重保障。
杨世明将军从放牛娃到将军的传奇人生,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的革命情怀;从战场英雄到建设先锋的角色转换,展现了革命军人“哪里需要哪里去”的忠诚本色。(作者系湖南省浏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