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李亮亮 通讯员 汤蒙娜
清明将近,广西凭祥南山烈士陵园内,一排排烈士墓庄严肃穆。苍松翠柏之间,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格外醒目。
“儿啊,娘来看你了!”3月22日上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家人搀扶下,缓缓攀上台阶,脚步颤颤巍巍地来到一座烈士墓前。当鲜红的绸布被轻轻揭开,墓左上角儿子年轻时的照片映入眼帘,老人再也抑制不住悲痛,失声痛哭。46年的思念,伴随着滚滚泪水奔涌而出,纵横交错的皱纹里满是哀伤,她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从湘东北的浏阳河畔,到祖国西南边陲的凭祥市,这场跨越千里的奔赴,老人等了整整46年!
这位老人叫唐招连,来自湖南省浏阳市枨冲镇牙际山村。如今,她已90岁高龄。1958年,她迎来了第一个儿子胡阳生。1978年12月,为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胡阳生参军入伍。两个月后,噩耗传来——胡阳生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1岁。他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祖国的西南边陲。
英雄逝去,对国家而言,痛失了一位忠诚的战士;对唐招连这位母亲来说,失去的几乎是整个世界。那段时间,唐招连整日以泪洗面。从那时起,老人心中便埋下一个心愿:前往广西边防的烈士陵园,看一看长眠在祖国南疆的儿子。
然而,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对于一位生活在浏阳西北偏僻山村的农村妇女来说,这谈何容易。想要跨越上千公里,前往祖国西南边疆,实在太难。
后来,老人的二儿子周方其也想带母亲了却这个心愿,但考虑到母亲年迈体弱,担心她经不起长途跋涉,只好打消了念头。随着年龄增长,老人对大儿子的思念愈发深切。每逢过年过节,她总会和二儿子、女儿念叨,想去儿子墓前看一看。
一个偶然的机会,浏阳市退役军人创业就业促进会荣誉会长黄文辉得知了唐招连的心愿,他立即与老人的子女取得联系,决心帮助老人圆梦。在浏阳军地双方的协助下,专业医护人员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检查评估。确定老人身体状况允许后,黄文辉带着两名志愿者,陪同唐招连老人及其子女一行6人,踏上了这场跨越近半个世纪的心愿之旅。
从湘东北的浏阳到西南边陲的广西凭祥,行程1150多公里,需要转乘汽车、高铁。全程11个多小时的旅程,对唐招连老人而言,既短暂又漫长。说短暂,是因为相比46年的等待,11个小时微不足道;说漫长,是因为在这11个小时里,老人几乎没有合眼,满心期待与激动。3月22日上午9时,老人终于如愿以偿,来到儿子的烈士墓前,与魂牵梦绕了半个世纪的儿子“相见”。
这是一次跨越千里的奔赴,承载着46年沉甸甸的思念与缅怀。出发前,黄文辉特意穿上心爱的老式军装,戴上军功章,背上发黄的挎包和掉漆的水壶,用红布包上一抔故乡的黄土,装上一壶浏阳河水,带到烈士墓前,表达对烈士最深切的告慰。
“英雄浩气长存,英雄妈妈伟大!”“向烈士致敬,向英雄致敬!”“致敬英雄!愿英雄妈妈健康长寿!”“祖国没有忘记,人民没有忘记!”……黄文辉用镜头记录下的祭扫视频发布后,迅速在网上引发网友点赞、转发和共鸣。评论区满是正能量,既有对黄文辉发起这次暖心行动的敬佩,也有对英雄母亲的祝福,更有对英雄烈士的缅怀与纪念。
英烈虽逝,精神永存。这次跨越山海的如愿之旅,不仅让一位母亲了却了多年的心愿,更让英烈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在人们心中永续长存,激励着更多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