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波
大年初一在德思勤影城走廊,我与《花样年华》的海报在晕黄灯光下的偶遇,像极了王家卫导演镜头里刻意安排的擦肩。脚步匆匆,我不经意瞥见海报上“2月14日,再见一面”的广告词时只是会心一笑:“还真会选时间呀。”旧片重映,那刻我没确定自己会进影院重温。
隔着25年的时光,我居然忘了当年是否进影院看了《花样年华》。我那些要用“5+2”“黑+白”来形容的公务与家务,把属于我的“花样年华”压缩成了一声叹息。但可以肯定我先是在电视机上(+DVD)、后来又在电脑上看过N遍,那些经典台词都可以随口背诵呢。比如,我最先喜欢的是“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的遗憾美,现在感同身受的是“我从来没有想到,婚姻会这么复杂,还以为一个人做得好就行了。可是两个人在一起,单是自己做得好是不够的”……
前几天在电脑上偶然刷得一篇文章,说这次推出的电影是25周年导演特别版,而且是 “只在影院上线”的加长版。“原来如此呀”,我当即手机上看德思勤的排片情况,(当时)只有一场并开通了预售,赶紧点开“特惠购票”选座。呵呵,提前6天就下单购票,这在我还是第一次呢,也不枉负我“伟粉”与“张迷”的雅号吧。
我做“伟粉”应该是从2000年看梁朝伟在《花样年华》里饰演周慕云开始的。无助的凝望,无言的对视,欲说还休的感觉,与影片极为淡雅、含蓄的风格非常一致。梁朝伟说他拍摄《花样年华》最满意的是,他终于有机会通过形体语言来表情达意,而不像以往那样主要通过脸部神态和台词。也许,正像有人说的那样,梁朝伟和张曼玉不用说话,只要往那里一站就已经满身是戏了。
接下来我又在电脑上把老版的《花样年华》搜出来重温了一遍。苏丽珍(张曼玉饰)与周慕云(梁朝伟饰)在各自婚姻出现裂痕后相遇并逐渐产生感情,场景虽然在老街旧巷里N次重复,却远离了市井对婚外情的八卦,用心演绎的是深陷其中的人对秘密的守护与内心的挣扎。影片里人物的台词并不多,透过镜头——场景/服装/灯光——你却把他(她)看得明明白白。从前我是喜欢男女主的表演,现在懂得了导演的良苦用心。
比如女主的旗袍吧,细心数数竟有23件之多,频繁更换的旗袍后其实是女主的心境。大部分时候那些旗袍的花色以清淡素色居多,就像她的心境,闲适中带着几分优雅几分无奈。“出去买碗馄饨,也穿得这么漂亮?”邻居的闲言碎语对她有点不公平,一定要“女为悦己者容”吗?一个被丈夫冷落的女子就该蓬头垢面、对镜自怜吗?因此对于片中少有的几个着艳丽服装的镜头我就记忆在心了。
在西餐厅里的苏丽珍就像旗袍面料上那一朵朵黄色的郁金香,在周慕云温和的目光里静静地绽放。绿色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象征她对新生活的渴望吧,看那款绿底白格子的旗袍就出现了三次,一次是还书给周,另一次是主动打电话找周,第三次是一个人坐在宾馆的房间里,任由泪水流过脸颊。红色表达的情绪更热情,也曾在她的生活中出现过,那算得上是情感的盛典了,只可惜稍纵即逝。
王家卫导演说“电影是写给时间的一封信,在不同的时候会读出不同的味道”,他好奇今天的观众看到25周年特别版会有什么感受,而我好奇的是那段情里到底有没有爱?25周年特别版会给出答案吗?好奇的肯定不止我一人,情人节里影院差不多满座的盛况就是最好的答案。之前我还特意搜了五一商圈几个影院,预售票几乎也在80%以上。真希望导演能看到千禧年前后出生的baby们已是观影的主力观众,岁月流转,爱情从来就站在人生舞台的C位呢。
至于观众的感受,先说在影院内我邻座的那位女孩吧。我看她也是一人观影,趁着电影还没开始侧过身探问:“美女妹妹,可借用你的票吗?系统里要上传两张票才能申请停车券”,并举着手机给她看,她居然说电影票是要“存起来的”(后来拍照后还给她了)。然后散场时在影院大厅《花样年华》的海报前,我又看见一位穿长羽绒服的女孩在“举着电影票与海报合影”。至于我们家那位上海小姐姐,从小就爱看电影,当然要去影院完成这场“仪式”,她走出影厅就打来电话表示这次“看懂了”。她说从前和我一起看《花样年华》,既听不懂粤语,也听不懂上海话,只觉得音乐好听,画面好看,人也漂亮,现在什么都懂了。我想经过25年的时光,那时的小女孩也有了自己的“花样年华”。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对于25年前提出的问题,在这个《花样年华》25周年特别版的片尾,导演再次巧妙地把答题的机会留给了观众,他希望在爱情里的人们会给出一个满意答案——我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