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版面

“我曾战斗在上甘岭”

       通讯员  庹 星


      “子弹‘嗖嗖嗖’从耳边擦过,我拽着身旁的战友赶紧蹲下,到处是爆炸声,脚板边的泥巴黏糊糊全是血……”吴贤礼老人轻轻拿出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缓慢而深情地摩挲着,重忆殊死搏斗的战场,老人轻轻皱起眉头,微微眯着双眼,话语铿锵,带我们走进尘封的烽火岁月。

      吴贤礼老人家住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杉木桥镇,曾参加过长津湖战役、铁原阻击战,是从松骨峰活着回来的战士。如今88岁的他,一头银丝打理得整齐利落,老花镜稳稳地架在鼻梁上,精神矍铄。

      1952年9月,不满16岁的吴贤礼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参军。因读过书,字写得漂亮,他在部队担任通信兵。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老人边回忆边哼唱,他拍着座椅扶手打着节拍,眼眶有些湿润。吴贤礼所在的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经过短暂训练,部队奉命开拔。他们从桃源县出发,自辽宁省安东市(现丹东市)进入朝鲜,直赴前线。

      部队跨鸭绿江的时候,营长让大家先停下来喝几口江水,因为这一去,生死未卜。“可能我没办法活着回来了。”“保家卫国,我不怕!”短暂的停留,无数想法充斥脑海,他俯下身子嘬了两口,回头依依不舍地看看对岸,跟着部队继续前进。

      行军途中险象环生。过朝鲜阳德郡火车站时,往前有一座铁桥,铁桥附近,美军的七八架战机已持续轰炸了一个多小时,放眼望去一片废墟,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此起彼伏。营长指挥战士们迅速趴下。吴贤礼和战友背着行军被,被子外又套着军大衣,起到了一点掩护作用。可石门县的一队兵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没来得及趴下,六七十人瞬间倒在铁桥下。

      为了躲避敌机轰炸和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夜间行军。吴贤礼掏出曾经用过的碗,回忆道,“饿了就嚼几口干粮,渴了就喝沟里的水,最长的时候有半个月没吃一粒米,无食可吃,大家就扯野菜充饥。”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爆发。12军作为当时的后备军,驻守江原道防止美军入朝,吴贤礼负责往返营部送信件。一天夜晚,他和两名通信兵走山路送信件到营部,途中遇到敌军,子弹擦着头皮飞过,两名战友躲闪不及,当场牺牲。吴贤礼像壁虎一样牢牢贴在地上,险中求生。

      回忆战场上的惨烈,吴老声音微颤:“当时美军都是精锐部队,而我们只是小米加步枪。”每次送信,他都是冒着重重危险完成通信任务。

      一次战役中,吴贤礼所在营的作战任务是在红阳公路切断敌人的进攻路线。六连派出一个小组埋反坦克地雷,在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战士们埋地雷、打阻击,用血肉之躯挡住敌人的炮火,击退敌军一次次的冲锋。

      “尽管条件恶劣,任务艰巨,但我们始终都坚定一个信念——不怕流血牺牲,去了就没打算再回来。”吴贤礼感慨万千,每次吃饭时,营长都要叮嘱大家多吃点,下一顿的时候,人数又会减少。

      一起当兵的战友大多不识字,空闲时,吴贤礼就在部队教大家识字,帮战友们写家书、念家书。每次收到家里寄来的信件,大家都感到很幸福。吴贤礼也时常收到家信,信里总说家里一切都好,让他安心在外,给了他莫大的激励。他也会将自己攒下的余钱如数寄回家。

      1956年12月至1958年9月,吴贤礼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步兵学校学习,在战斗训练中射击成绩优异,被授予奖励。由于在战场上受炮弹轰炸,他的听力严重受损,1958年因身体原因选择复员回家。

      “我曾经战斗在上甘岭,这是我一生的自豪与荣光。”战争虽已过去数十载,每当再次提起,吴贤礼总是激情澎湃,自豪满满。部队严明的纪律、艰苦朴素的作风一直影响着他,他依旧每日把被子叠成“豆腐块儿”,把旧毛巾旧袜子洗得干干净净,用了一年又一年,“打仗时一个茶缸、一条被子,都是祖国大后方节衣缩食省出来的”,吴贤礼笑着说,“现在日子越过越好,真好,真好啊!”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2011年12月25日之前的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浏览
    前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