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现身
当时,针对2010年后乃至2020年后中国对于新型轰炸机的作战需求,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较大的技术突破:更大的航程及作战半径;更加先进、完善的雷达、航电以及通信、导航系统;更强的武器挂载能力以及武器兼容性;更好的维护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在保证技术性能大幅度升级提高的前提下,实现相对较低的生产、使用成本;研制时间要短,保证迫切的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
根据以上要求,这种新型轰炸机显然不可能是中国计划研制的用于取代轰-6的下一代轰炸机,现实可行的方案就是在现有轰-6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升级,它就是目前中国海空军远程打击力量的核心——轰-6K。
根据国外有关媒体的报道,轰-6K的研制时间应该是在2005年前后,首架原型机的首飞时间是在2007年初,2011年前后开始进入小批量生产,2015年后进入生产的高峰期,开始全面替换空军和海军的老式轰-6H以及轰-6G。轰-6K的生产数量相当可观,再加上原有的轰-6H和轰-6G,中国轰炸机的数量也不少了。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轰-6K对中国空军和海军的重要性。
满足需求
轰-6K最初的主要研制目的,是为中国提供一种可靠的远程空中打击平台,所使用的主要机载武器就是“长剑”-20远程空射巡航导弹。它是一种与美国“战斧”类似的远程对地巡航导弹,全弹重不超过2吨,战斗部重约500千克,除传统高爆弹头外,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专用弹头。它采用一台小型涡扇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不低于0.75马赫,采用的是惯导加地形匹配复合制导,后期型号加入了“北斗”卫星导航与红外/电视末制导,命中精度约为5米。
“长剑”-20巡航导弹与轰-6K的组合,使中国首次拥有准战略级别的远程打击能力,这对于当时处于战略转型中的中国空军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轰-6K一次可以携带6枚巡航导弹飞行3000公里以上,再对1000多公里外的目标实施精确打击。也就是说,轰-6K具备了前出“第一岛链”、打击“第二岛链”内所有区域目标的能力,这也是轰-6K研制和存在的价值所在。轰-6K还成为中国第一种具有实战意义的空中核打击平台,因为像“长剑”-20使用核战斗部来担负空中核打击任务,在技术上不存在什么问题,能使中国“三位一体”的核威慑能力初步建成。
可以说,轰-6K的出现很好体现了中国日益强大的航空工业制造实力。从轰-6K的实际表现来看,也完全达到了预想中的效果。
(摘自《舰载武器》 文/银河)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