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鸿飞
杨子达,原名高仰,字子达,1893年1月20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近城团五都岭杨家(今玉溪镇)。1904年在县城养正书院求学。1924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被选为执行委员,1930年6月任红二十一军师政委,8月在福建漳平县永福圩战斗中牺牲,年仅38岁。
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的家庭是革命的家庭:一家16口人上井冈山,父子两代当红军,11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抗美援朝战争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的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焚烧3次。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杨子达深受邓中夏教育和鼓舞。参与组织查禁日货、焚烧日货,举行反日游行示威活动。1924年6月,经高静山介绍,杨子达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中共宜章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杨子达被选为执行委员,分管农民运动工作。在他的组织发动下,宜章农民运动蓬勃发展。1926年8月14日,全县各区、乡农民协会代表和群众3000余人齐集县城,召开宜章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杨子达当选为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到11月底,全县成立县农会1个、区农会10个、乡农会185个,有农协会员1.4万人,在“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大革命时期,农会掌握的革命群众达10万人以上。
1926年12月1日至27日,杨子达参加了湖南省第一次农工代表大会,被选为5名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之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宜章发生“五一”流血惨案,宜章反动派残酷杀害中共县委书记李文香。在白色恐怖下,杨子达带领部分农民自卫军潜入广东乳源大坪杨家一带。1928年1月初,杨子达接应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进驻杨家寨,和胡少海一道协助朱德作出发动宜章暴动的决定。
宜章年关暴动胜利后,他继续担任县农民协会委员长,领导开展土地革命运动。井冈山会师后,杨子达担任红二十九团二营首任党代表。
红二十九团攻打郴州,遭遇“八月失败”后,杨子达随部队回到井冈山,在红四军后方留守处任负责人。当时部队供应困难,尤其缺粮,他与朱德等领导一道,以身作则,亲自从宁冈挑粮上山,保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油、盐、柴、米和布匹供应,并深入当地,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及支前工作。他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0年6月,胡少海任红二十一军军长,杨子达任红二十一军师政委。同年8月,杨子达在福建省漳平县永福圩战斗中壮烈牺牲。
杨子达、杨绍良父子同上井冈山,两代当红军,在井冈山传为佳话。当年年仅10岁的杨绍良,上井冈山后,参加少先队,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后来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陆军第五十五军军长。除儿子杨绍良外,随杨子达上井冈山的亲人共有16人,二哥杨子运、四弟杨子通、堂弟杨子定、杨子盛都带着妻小上井冈山参加了红军。
在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前夕,杨子达预感到残酷的战斗即将来临。他随即召集全家人交代:“你们要记住,以后一定要改名换姓,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告诉别人你们姓杨。”杨子达走后,留守井冈山的二哥夫妇及堂弟杨子定、杨子盛先后壮烈牺牲。四弟杨子通是一名红军营长,井冈山失守后由红五军首长安排,执行任务去了广东乐昌,被叛徒出卖被捕,壮烈牺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杨子达的长子杨湖良、次子杨广良不幸遇难,杨子达的续弦黄友梅(中共党员)及堂弟媳黄如玉牺牲于赣南,侄儿杨和良随红五军南征北战,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10月5日,杨和良入朝参战,牺牲在朝鲜战场。
杨子达侄女杨早燕、侄儿杨多良幼年时失散在江西吉安和信丰。杨早燕被收留当丫鬟,做过童养媳,苦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杨多良被一位好心的信丰县农民冒着杀头危险收留,又将全家从大村子搬进深山老林,才避开敌人搜捕,将杨多良抚养成人。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