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防护,以硬碰硬
给坦克做防护,最早可以追溯到坦克诞生的一战时期。在遍地堑壕的索姆河战场,英国人投放了第一批坦克,他们希望这种“秘密武器”能够改变双方“蹲坑对射”的状态,并取得良好的战果。可没过多久,他们发现自己寄予厚望的“马克”系列坦克装甲防护能力不足,屡次被钢芯子弹击穿装甲垂直面。
为提高坦克的防护性,工程师们采取了原始的堆叠厚度法。即用螺栓和铆钉在装甲上再固定一层临时钢板,当做坦克的附加装甲,在战场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战爆发后,为减少战场损失,工程师和坦克兵们绞尽脑汁,给各自的座驾“搞装修”。如美国人在M26坦克的基础上进行改装——从刚缴获的“黑豹”坦克上,拆掉了其80毫米的首上装甲后直接焊到了炮架,同时在车体正面使用双层焊接的锅炉钢板,能够扛住高爆弹和破甲弹的攻击。
柏林战役期间,面对废墟中神出鬼没的“突击队”,苏联红军纷纷给坦克挂上了钢丝床垫和金属网。这些附加装甲能够提前触发破甲弹头的引信,让金属射流损耗在主装甲与附加装甲的间隙里。
其他防护,另辟蹊径
20世纪70年代,“矛”与“盾”之间似乎决出了胜负。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军队的反坦克导弹大出风头——渡过苏伊士运河的先头部队携带了数千具AT-3反坦克导弹,取得了毁伤以色列军队300余辆各式装甲车辆的战果。
在这种“坦克防护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的趋势下,苏联工程师没有放弃。他们围绕“材料”和“结构”同时破题,开发出被动式附加装甲模块,能紧密贴合T-54/55坦克的炮塔。装甲模块内按一定间隙焊有带角度的薄钢板,并用聚氨酯泡沫将多余空间全部填满,通过层层吸收,衰减入射弹的穿甲能量,使车体与炮塔正面能够扛住火箭弹和坦克火炮的攻击。
在经历了与阿拉伯世界的几次冲突后,以色列军队不断加强坦克防护。自“梅卡瓦”MK2坦克开始,其炮塔侧后方垂吊铁链式屏蔽装甲。这些排列相对密集的坠有铁球的铁链,能够有效遮蔽并保护炮塔的窝弹区,同时能提前引爆火箭弹的战斗部,提高对火箭弹的防护效果。这种看上去像给炮塔“烫了发”的防护,不仅具有很高辨识度,且意外的简约实用。
与此同时,在以色列军工部门的实验室里,还诞生了如今诸多国家已经普及的爆炸反应装甲。实际上,爆炸反应装甲是一种由两层钢板和一层炸药夹层组成的“三明治”结构装甲。当这种装甲被聚能装药的射流击穿时,夹层中的炸药被引爆,引爆的炸药会在冲击波的推动下侵入射流路线,从而干扰或打断射流,使其威力大减。
主动防御,突出重围
爆炸反应装甲套件虽然奏效,但其作为一次性消耗品并不能“一劳永逸”。由此,坦克工程师们又开发出了主动防御系统。
坦克的主动防御系统可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窗帘-1”为代表的软杀系统,它是俄制T-90坦克炮塔上的那两只“红眼睛”。这种干扰发射器采用光电对抗措施,干扰敌方的激光测距机和目标指示器,同时在数秒内形成气溶胶烟幕屏蔽激光瞄准,让攻击的导弹失去引导,从而发生偏离;另一种以俄罗斯“竞技场”、以色列“战利品”为代表的硬杀系统,则更加“粗暴”。以“竞技场”为例,它由安装在炮塔上的探测雷达和拦截弹组成,开机状态下一旦探测到迫近的导弹,便会计算其弹道,随即发射拦截弹,在“必经之路”上将其摧毁。
在近几年来的一些热点冲突地区,坦克受到了对方察打一体无人机、反坦克导弹的打击,遭受大量损失。对此,未来坦克防护,还是要在主动防御系统上持续用力。
第一,更换设计思路,瞄准“新对手”确定升级方向。主动防御应当更多针对无人机、巡飞弹、穿梭机等新兴威胁,寻找加强防护的破题点。
第二,加快科技赋能,“软”“硬”兼施实现全面升级。为适应不同战场环境,主动防御系统应当具备同时识别快、慢目标的能力,配备可换用不同弹头的拦截弹,并结合新型材料制成的附加反应装甲提升防护效率。
第三,融入作战体系,攻守结合谋求新的战场主动。无论技术层面,还是战术层面,主动防御系统都需要进一步融入整个作战体系,避免单打独斗,实现联合战斗,提高作战效能。
(摘自《解放军报》 文/邱浩洋 胡广枭)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