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版面

重读抗战家书

      编者按:8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战硝烟散尽,抗战精神永存。即日起,本版将不定期推出专版,通过重读抗战家书、诗歌鉴赏等形式,追溯抗战历史,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志学内子雅鉴:

      连日致书,谅已邀览,先后汇带之款,前函所述办法,务希切实作(做)到,是为至盼。我等于本日仍在此间休息,因沪上连日胜利,且战区狭,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周难于此次过汉,乘机潜逃。此人瘦弱无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兰之事时在念中,望设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顾虑。老八姿质甚佳,我颇爱之,希注意保育为要。专此,敬颂。

      时祺
      洁宜手启
      八月廿二日于常州城北之洪庙,上午八时半发。
      北平近来有信否?如无信来,彼等恐不在原地,汇款注意。再者本廿二日晚八时,我等到苏州去。

      家书背景


      这封家书是蔡炳炎于1937年8月22日在常州,写给妻子赵志学的信。淞沪会战爆发后,蔡炳炎奉命率部开拔上海罗店。部队出发前,蔡炳炎在常州写下了这封家书。在信中,他痛斥了像周难这样“无忠骨”的逃兵,发出了“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的呐喊,显示了其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三天后,蔡炳炎壮烈牺牲。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抗战军兴,御敌淞沪,身先士卒,为国捐躯,寰宇重光,弥怀忠烈,应予明令褒扬,以资矜式。”

      蔡炳炎(1902-1937),字洁宜,安徽合肥人。1924年,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成为第1期学员。1925年,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1926年,参加北伐。1929年,调往北平陆军大学特别班第1期学习。1936年初,任第18军67师201旅旅长,调南京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三个月,5月晋升为陆军少将,7月调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8月回武汉率所部201旅由水路向上海进发,参加淞沪抗战。

      1937年8月13日爆发的第二次淞沪抗战(又称“淞沪会战”)是全民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在上海及沪郊进行的大规模会战。会战中,日军被迫逐次增兵至30万人,伤亡5万余人;国民党逐次增兵70余万人,损失数十万兵力。整个淞沪抗战悲壮而惨烈。

      蔡炳炎率所部于1937年8月22日晚进入沪郊,固守罗店以西前沿阵地,初战告捷。24日日军大批援军赶到。25日破晓,敌11师团多田骏部队约3000人由宝山小川沙口岸登陆,在大批空军和军舰炮火掩护下,奔袭罗店地区并占领了陆家宅、沈宅一线阵地。蔡炳炎率5000健儿与敌血战一昼夜,我军伤亡严重。26日黎明,敌二次援军又至,战斗更为激烈。敌人用优势的飞机、坦克、大炮把我军的后勤供应和增援部队阻隔,两军一次次展开了肉搏战,我军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这时,相继传来我主力402团团长李维藩和一些营连长阵亡的消息,蔡炳炎调整部署后下令道: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时近中午,蔡炳炎亲率唯一的特务排和402团的第三营冲向敌阵,杀敌多人。中午12时许,蔡炳炎不幸被敌弹横穿胸部,以身殉国。

      蔡炳炎既是慷慨赴难的抗日英雄,又是舐犊情深的好父亲。他在信中嘱咐妻子,要照顾好女儿蔡慕兰和儿子蔡浙生,表现了英雄铁汉的侠骨柔情。

      据安徽省政协提供的资料介绍,蔡炳炎将军的夫人赵志学(多年侨居美国)将丈夫留下的家书用绫布装裱后一直带在身边,辗转半个世纪仍保存完好。1987年6月,赵志学女士将蔡炳炎留下的家书连同他写家书用的美制钢笔一起捐赠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综合《重读抗战家书》、“中国军网”等平台所刊载内容)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2011年12月25日之前的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浏览
    前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