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版面

张家界军分区走访慰问抗战老兵

聆听老兵故事 汲取奋进力量

      编者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英雄是最亮的坐标系。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湖南以多种形式举行纪念活动,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本报讯(通讯员  丁熠  王涛)近日,湖南省张家界军分区走访慰问了李均楚、刘严然、李祖军三位年逾九旬的抗战老兵,聆听他们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的烽火岁月,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与铁血担当。

      在李祖军老人家中,其小女儿介绍,老人一早就起身,身着老式军装,胸佩军功章,手持音响播放歌曲,站在阳台上眺望,等候军分区官兵到来。尽管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一谈起抗战岁月,目光便格外炯炯。作为原新一军特务营战士,他曾参加密支那战役,其所在部队在此次战役中歼敌千余人。“虽然热带雨林里的作战条件异常艰苦,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李祖军老人回忆道。

      抗战胜利后,李祖军虽身处和平年代,内心却始终萦绕着对战友的深切怀念与对烽火岁月的复杂感慨。他轻轻抚摸着那枚锃亮如新的抗战胜利纪念章,眼中既有荣光,也含泪光。对他而言,胜利不只是凯旋时的欢呼,更是无数战友用生命换来的沉重礼物。每当提及那些长眠于战场的战友,老人总是眼泪纵横:“一起出去参军的人,最后就只有少数人能活着回来……”这句话的背后,是整整一代人的牺牲与坚韧。

      在洪家关乡光荣院,100岁的刘严然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他向走访人员展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老物件,讲述起当年参军的经历。1943年,刚满18岁的刘严然,为替年迈的父亲分担,毅然报名参军报国。“那时候没想太多,就觉得这事应该我去做。”老人朴实的话语,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作为原37军95师283团迫击炮排炮兵,刘严然亲身经历了长衡会战等多场激烈战斗。他回忆道:“新墙河阻击战打了几天几夜,炮管都打得通红。”抗战胜利后,他于1951年再次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继续为国家安宁挺身而出。

      回首烽火岁月,刘严然心中百感交集。年少时一句“应该我去”,让他义无反顾代父从军,而“国家需要、义不容辞”这八个字,更是他对家国担当的生动诠释。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他,还常常对后人殷殷叮嘱:“要记住,和平来之不易。”这句话凝结着一位老兵用鲜血换来的深刻觉悟,既是对峥嵘岁月的深沉回望,更是对后世子孙传承爱国精神、珍视和平年代的深切寄托。

      在慈利县三合镇,101岁的李均楚老人笔墨未歇,现场挥毫写下“精忠报国”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字里行间满是赤诚。他回忆起初中报考时,志愿栏里只郑重填写了“抗日救国”四个字,随后便毅然放弃学业,奔赴重庆参军,成为原青年军207师炮兵营观测手。在松山战役中,当地百姓对部队的大力支持,让他至今印象深刻。抗战胜利后,李均楚考入黄埔军校第22期。

      谈及过往,李均楚对国家的发展变迁感慨万千。他亲眼见证了国家从山河破碎到民族自强的伟大历程——从投身抗日烽火保家卫国,到参与新中国建设夯实根基,在他看来,抗战胜利不仅是军事层面的成功,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重塑与觉醒。“我们这一代人,用鲜血和青春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强盛。”李均楚常常这样感慨,话语中满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期望。他希望年轻一代能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奋发图强,让爱国精神在代代传承中永葆生机。

      慰问过程中,军分区还为抗战老兵们准备了慰问物资,同时代表辖区内全体官兵为抗战老兵们送上鲜花及祝福。桑植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完善优抚政策,全力保障每位老兵安享晚年。“每一位老兵都是一本活着的历史教科书。他们用青春与热血铸就了民族的脊梁,我们要把这种爱国精神传承下去。”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2011年12月25日之前的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浏览
    前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