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堂
听母亲说,我小时候拿起笔来就能把字写得横平竖直,听她的口气,按照小学生的标准,写得还不错。中学和大学期间,我的字不太美观,但比较清楚,因为没有影响学业,一直没有专门练过字。
走上工作岗位,当了小领导,发现同事和下属中有的字写得非常漂亮,产生了压力,练过两次字。一次是在休假期间,买了一本庞中华字帖,一笔一画,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了一个月。休假结束,恰逢单位组织书法绘画比赛,就在田字格里临摹了一首八言古诗,竟然贴上展板展出了。后来,因为用电脑写文件多,手写文件少,就没有坚持练字,不久,又恢复了“不太美观,只是清楚”的情况。
第二次练字,是有一段时间,我们夫妻两地分居,我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业余时间比较宽裕。于是又想起了练字,每天练字不少于两小时,三个月后,引来同事围观,大家纷纷议论,“写得真好”“和打印的一样”……后来,转业回到地方工作,从事文字材料写作工作,又过起了与电脑面对面的生活。没有坚持练字,两年后,还是“山河依旧”。
昨天晚上,父亲突然找到我,让我帮忙誊写一份证明材料。接到任务,我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父亲70多岁了,几乎从来没有请我帮过忙,我虽然45岁了,但在父母面前,还感觉自己是个孩子,依然有点“我行我素”;很多时候,是父母在照顾着我,而我照顾父母极少,今天能够帮父亲一点小忙,自然非常高兴。担忧的是,我的“作品”父亲会不会满意?我的写字水平会不会漏底了?到时候让父亲看到了我的真实水平,是不是会失望?怀着兴奋与忐忑,我走进书房,关起门,准备纸,提起了笔,又马上陷入思考:怎样才能让父亲满意,或者相对满意?
家里只有白纸,我想首先要解决的是每行字的水平问题。就用尺子画了线条当格子,然后,把格子纸放在下面,上面蒙一张白纸,在白纸上写,这样写完之后,竟然发现,每一行都很直。其次要解决字大小一致的问题,我就把笔画多的字写紧凑一点,笔画少的字写开阔一点,这样竟然解决了大小一致的问题。
写字期间,一笔一画,迅速让手“热”起来,不在意具体每一个字的美与丑,认认真真地完成了一幅楷书作品。自己看了一下,还比较满意,就双手交给了父亲。
父亲拿到“作品”,举高着看了一小会儿,笑了。说,可以。然后就盖了手印拍了照,用微信发了出去。虽然我自知有个别字写得不好,但总体上工整,也算光荣完成了任务。
我回到书房干自己的事情去了。过了一会儿,父亲拿着一本字帖走进来,对我说,有空的话练一练字。我嗯了一声,收下字帖,但没有打开过。
父母永远用最朴素的方式关心着自己的孩子。“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当我的孩子已经快15岁时,我才深切地感悟到这一点。
面对父亲送来的字帖,我在想,我要开始第三次练字吗?答案既肯定又否定。肯定的是,俗话说“字如其人”,有一定的道理,我肯定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把字写好。否定的是,一个已经进入“中年危机”的男人,干好工作、照顾家庭、教育孩子的任务繁重,似乎没有专门时间,也没有必要再去从基础开始练字。
我要学习把握的是写好字的总体原则,牢记于心,用于日常生活之中。比如,结构上要注重“主放次收”,排版上要注意田字格、横格、白纸的不同,等等。把握了这些原则,加上我以前的基础,争取可以写出“既个体美观,又整体工整”的一手好字。
父亲,虽然您只是随口一说,安排我练字,我自然也知道,对于已经45岁的我,您再也不会问我练字了没有?但您的这句话,却引发了我深入的思考。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要练字,更要“练心”,练字也是练心,练心也是练字。“字如其人”。从政之路,有多少人都发生了偏差,不得善终。写字如做人,写出工整的好字,就如同人生不走弯路、不犯错误。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件事没做好,就如同在整幅作品中,一个字没写好,可能影响不大,只要它在经纬之间,没有违反纪律和法律规定,没有发生偏差。光明磊落,横平竖直地走完一生,也不妨是最好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