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家文 通讯员 柳峥
“一到周末节假日,来村里的生面孔就多了。有了村牌,游客就能精准定位了。”近日,长沙县春华镇武塘村的村口有了新变化,一座2米高的花岗岩村牌在此矗立,为本地村民和来往游客提供指路导航。
武塘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春华渡槽、武塘纪念亭、抛砖屋场等景点串珠成链,形成了乡村旅游风景线,村牌为日益增多的游客提供了极大方便。
“‘五一’假期里,游客进村游玩,很多人和这块村牌合影。”该负责人称。
去年以来,长沙县民政局按照“乡村著名行动”总体要求,依据“选址合理、位置明显、标示准确、导向清晰”的标准化原则,指导全县77个未设置村名标示牌的村(社区)设置村牌,日前,77块村牌已全部设立,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初夏的长沙县果园镇花果村,青山叠翠,溪水潺潺。漫步村组道路,厚重的村牌、蓝底白字的标识牌格外醒目,这是花果村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的生动成果。
“这些村牌和路牌。除了传统的标示、指引作用外,还蕴含着大能量。”花果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村牌和路牌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元素,也是一个乡村人文特色的缩影,它承载着乡村的文化内涵,是乡村记忆的地标和锚点。花果村通过结合历史典故、产业特色和村民建议,对全村道路开展系统性命名与标识建设,以“地名+文旅”的融合模式对产业链进行拉动,有力助推了本村文旅产业的发展。
花果村自古就是“生态乡村”,《长沙县地名词典》记载:“原李公庙内有桂花和银杏(又名白果)数株,故名花果园,村取其名。”近年来,花果村持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乡村环境宜居宜业更宜游。
但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乡村旅游要想“出圈”,文化少不了。而地名传承的是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是乡愁记忆。当全村的标识牌树立起来后,花果村的“数据底座”也就得到了夯实,一大批花果村的“乡字号”“土字号”品牌通过互联网快速“出圈”。
今年“五一”,位于果园镇花果村的“娜姐的小院”假期前三天入住率为100%,预订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两番,假期营业额达到6万元。以“花果村”命名的花果音乐湿地公园的星空露营、低空烟花秀带动联票销售,用浪漫经济为游客打造出一场梦幻的视听盛宴。花果村虾爸爸钓虾乐园同样是不少游客的心仪之选,其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聚焦地名文化内涵,开发更多的旅游项目,例如萌宠乐园、烧烤露营,还将开发周边民宿,让更多人来到花果村。
据介绍,下一步,长沙县将继续抓好“起名”基础,创新“用名”方式,丰富“扬名”内涵,塑造“著名”品牌,切实把乡村地名的价值作用彰显出来、弘扬开来,使美丽乡村“有名有实”“名扬四海”,以乡村“著名”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