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版面

歌乐忠魂千秋在

      龙玉纯

      连绵的细雨,仿佛在天地间织就一袭庄严的帷幕,莫非连老天也知晓我此行重庆、心怀对歌乐山的敬仰?趁着难得的雨歇间隙,我与几位远道而来的友人,手持素雅山花,步伐凝重,踏入重庆市西北郊的歌乐山烈士陵园,只为靠近并祭拜那些以“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愿以我血献厚土,换得神州永太平”为誓言的歌乐革命忠魂。

      步入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昔日“中美合作所”阅兵场的遗迹,如今已化作一片绿意盎然的绿化带。大型浮雕《不朽》静静矗立在阅兵场东侧。浮雕北面,是占地1159平方米的陈列总馆。馆内以490张图片、108件实物及“11.27”大屠杀半景画,详尽揭露了国民党军统集中营和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黑暗内幕,生动再现了杨虎城、叶挺、江竹筠、罗世文、车耀先等革命先烈为新中国建立而前仆后继、英勇不屈的斗争历程。

      许多人通过电影《烈火中永生》认识了那位可爱又坚强的革命小战士——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在狱中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他仍努力学习,他的黄泥粉笔和草纸订成的作业本,见证了那段不屈的岁月。当年,小萝卜头与父母徐林侠夫妇、黄显声将军、陈然等革命烈士,正是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白公馆后,是著名的抗日将领杨虎城将军遇难的松林坡。

      继续前行,便是那臭名昭著的“渣滓洞”监狱,这里曾关押过众多革命者,最多时达300余人,他们在酷刑与折磨下,依然顽强抗争。

      我们在烈士诗文碑林前,品读先烈们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高尚品行;在气势磅礴的浮雕群雕前,凭吊缅怀,寄托哀思;在渣滓洞、白公馆监狱遗址上,联想先烈们遭受的残酷折磨;在烈士陈列馆内,细看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追寻先烈们的奋斗足迹。我们手持山花,庄严地献于烈士墓前,心中激荡着对那段悲壮革命史诗的无限敬仰,急切地以笔记录下这难忘的一页又一页。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升起五星红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然而,共和国的西南,当时仍笼罩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白公馆监狱中,罗广斌与陈然、刘国志、丁地平等同志,满怀胜利的喜悦,用红色被面和纸剪五角星制作了一面红旗,藏在牢房地板下。罗广斌还执笔代表难友们写下了题为《我们也有一面红旗》的诗篇。可惜,这面红旗未能展露于世。在胜利前夜,除罗广斌、毛晓初成功脱险外,其余同志均倒在黎明前。

      监牢中的春节对联,妙趣横生,彰显了革命者的乐观与坚韧。面对敌人的老虎凳、火刑、吊刑、辣椒水、竹签子等酷刑,革命者的钢铁意志坚不可摧。他们吃着沙多、糠壳多、稗子多的“三多”饭,睡在“一脚半宽”的囚床上,高墙上写满了敌人的威胁与诱惑,但革命者的精神长城屹立不倒。1949年,当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消息传到渣滓洞狱中时,难友们欢腾鼓舞。春节这天,牢房里传出了《国际歌》的歌声,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用草纸书写的潇洒大度的对联,如“两个天窗出气,一扇风门伸头。横批:乐在其中”,极大地鼓舞了革命者的斗争精神,成为监狱史上的奇迹。

      在烈士陵园的陈列大厅,一个实物柜里陈列着数十颗用牙刷柄刻成的“红心”,上面刻着“革命到底”“跟党走”“共产党万岁”等字样。这些“红心”的制作者是一位年仅21岁的共产党员——余祖胜。自入狱后,他便用那双要推翻旧社会的手,前后磨制了上百颗小小的“红心”,几乎每位渣滓洞监狱的难友都得到过他的这一纪念品。“红心”象征着革命者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他们临危不惧的赤诚之心。

      1949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自知末日将至,开始屠杀关押在“集中营”的全部政治犯。至11月26日,他们杀害了杨虎城将军、陈然同志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革命志士。11月27日下午4时起,国民党特务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的其他革命志士进行了疯狂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一·二七”大惨案,前后殉难者达200余人。

      歌乐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气万古存。睹物思人,心潮澎湃,情感如江河奔腾。革命英烈怀着救国救民的伟大志向,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在敌人疯狂的屠刀下,表现出了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怀和英雄气概。他们用鲜血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为我们构筑了通往今天的幸福之路。在阳光下成长的我们这些年轻人,又将如何接过英烈们的旗帜,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真正有所作为呢?位卑未敢忘忧国,青年们,哪怕只有一点萤火之光,你们也要尽力照亮一片大地,唯有如此,方能不亵渎烈士们的生命和鲜血。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2011年12月25日之前的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浏览
    前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