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明 陈典宏 通讯员 丁时伟
阳春三月,草木初萌。清晨,湖南醴陵左权镇将军村黄茅岭的山坡上,薄雾轻笼,鸟语花香。这里长眠着左权将军的母亲左张氏,也因左权之名广为人知。
左权1905年生于醴陵贫苦农家,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后踏上革命道路,自此与母亲永别。抗战中,他以智慧、勇气和热血成为抗日英雄,1942年5月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噩耗传来,白发母亲痛失爱子。因战乱,她未能见儿子最后一面,也不知其葬于何处。新中国成立后,左权遗骸迁至河北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他的母亲则长眠醴陵。数十年间,母子天各一方,未曾“相见”。左权外孙沙峰一直盼着让姥爷和太姥姥“团聚”,此想法得到醴陵军地多方响应。
3月21日,左权母亲墓前,醴陵市军地人员与左权红军小学学生列队肃立,举行取土仪式。左权镇民兵应急排基干民兵左鹏蹲下,用白毛巾轻拭墓碑浮尘,清理杂草时讲述:“左权将军牺牲时,他的母亲在醴陵盼儿归,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沙峰缓步上前,从黑色帆布背包中取出醴陵非遗传承人手工绘制的釉下五彩瓷坛,俯身掘起一铲湿润故土,动作轻柔,“这铲土,是太姥姥的牵挂,也是家乡的思念”。
“太姥姥,我来看望您了,这次我将带着您去看望姥爷……”沙峰抚着墓碑轻声呢喃。这泥土承载着母亲对儿子的眷恋,也寄托着醴陵军民的追思。
学生们踮脚将黄菊摆在墓碑前,红领巾格外鲜艳。聆听沙峰诵读左权家书后,学生代表易芷琪眼眶泛红:“老师说,我们今天的安宁,就是将军‘成功的事业’。”
次日上午,载着这坛故土的列车从醴陵东站北上。车厢内,瓷坛被红绸包裹,7名随行军地人员轮流看护。列车驶过长江时,醴陵民兵、红色宣讲员杨云志感慨:“当年左将军从醴陵出发参加革命,今天我们护送故土北上,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1000多公里的路程,众人小心守护瓷坛。途经武汉站时,列车长得知瓷坛的来历后,特意腾出空间用于安全存放。途经郑州站时,几名退役老兵自发加入护送队伍。
3月23日,河北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玉兰吐蕊。当醴陵故土护送队伍出现在陵园门口时,等候多时的邯郸军分区官兵和邯郸市第二十八中学学生齐刷刷敬礼。
祭扫仪式上,醴陵基干民兵代表捧出竹篮,取出从醴陵带来的艾叶粑粑和酱板鸭。“将军,家乡米酒还是当年的滋味,您尝尝!”杨云志汇报,“如今,醴陵越来越好,人民安居乐业,您的母校去年又走出了2名空军飞行员!”
沙峰跪在墓前,颤抖着将故土撒向青石缝隙和墓碑周围。“姥爷,太姥姥来看您了……”泥土回归大地,母子仿佛跨越时空相拥。阳光为将军墓镀上金色,故土化作护着新草的春泥。杨云志拍照发朋友圈:“今日任务:送英雄母亲‘探亲’;明日任务:守护万家团圆。”
“这场特别的‘团聚’,不仅是对左权将军的缅怀,更是对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的致敬。”醴陵市人武部领导说。80多年前,左权将军血洒太行捍卫民族尊严;80多年后,一坛故乡泥土让英雄与母亲“重逢”。这场跨越千余公里的“重逢”,串联起英雄与母亲的深情,更是一次对英烈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祭扫结束后,一场特别的“团聚”在沙峰见证下上演。湖南教育电视台技术团队工作人员将左权将军的戎装照、女儿左太北和母亲3人的图像输入AI系统,母亲、儿子、孙女三代人的影像在屏幕上渐次清晰——将军的军姿笔挺如松,左太北和左权母亲温婉优雅,背景中醴陵的渌江与邯郸的太行山奇迹般交融。
夕阳余晖洒在烈士陵园,沙峰一行人缓缓离开。他们知道,“团聚”未结束,左权将军精神将继续传承弘扬,激励大家奋勇前行。
故事还在延续。连日来,醴陵陶瓷雕塑艺术家忙碌着,混合着左权母子墓前泥土的坯料在他们掌心流转。窑火升腾,粗糙陶土逐渐显现出母亲眺望的侧影与将军挺立的轮廓。这件题为《团圆》的作品,制作完成后将永久安放在醴陵市烈士陵园。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