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版面

红色家书

    开国大将许光达、中国“装甲兵之父”,原名许德华,1908年出生在长沙县东山乡萝卜冲——如今的黄兴镇。他曾在随身携带的《毛泽东选集》扉页写下:“百战沙场驱虎豹,万苦艰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诗表心声,他用一生践行着对党的绝对忠诚和无私奉献。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内部也大肆清党,限期三日重登党籍。许光达拿起笔,大义凛然地在《学员政治面貌登记表》中填下七个大字“死不退出共产党”!

      南昌起义受挫后,许光达与党组织失联。从1927年11月到1929年5月的一年半里,他“千里寻党”,辗转奔波于广东、上海、安徽、湖北、湖南、河北、北平、江苏等地,甚至当矿工做苦力,跨长江渡黄河。他曾说:“共产党是我苦苦追求和探索才找到的,她是我惟一的选择。”

      铁的信仰指引他执着寻找党组织,而他的“钢铁意志”更是“铁甲司令”的硬核精神。早在1932年,许光达就因意志顽强闻名军中。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重伤,弹片打进心窝。没有麻药,他咬着毛巾让军医三次开膛取子弹。现场只听到刀刃在血肉上游走的“咝咝”声、医生紧咬牙齿的“吱嘎”声。鲜血接了一脸盆,护士哽咽:“从没见过这样刚强的人!”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点将,许光达出任装甲兵司令员,受命组建中国的装甲兵部队。

      呕心沥血,从无到有,他创建了中国第一支铁甲雄狮;他身先士卒学习坦克驾驶,带动装甲部队干部人人能开坦克;他提出“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部队”,开始军事现代化建设。

      1951年,我国坦克第一师入朝作战,“铁”的战斗大扬国威。6年后,许光达与乌兰夫商定在内蒙古建设1000平方公里的装甲兵部队演习场,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朱日和训练基地。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大授衔,在这前几天,被称为新中国“装甲兵之父”的许光达得知自己将被评为大将,于是写下了一封请求降衔的信,难道他真的像信中所说的战绩平平、毫无建树而受之有愧?

      许光达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领指挥了延清战役俘廖昂,宜川战役灭刘勘,临危受命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安全转移、取得了沙家店战役等战役的胜利,扭转了陕北战局,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高度赞扬。新中国成立后,许光达在中国装甲兵一穷二白的情况下研制出了国产59式中型坦克,结束了中国依靠外国钢铁装备的日子,被称为中国“装甲兵之父”,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的装甲兵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他奠定的基础是分不开的。许光达的降衔请求最终没有被批准,仍然被授予大将军衔。(综合学习强国“湖南学习平台”等平台刊载内容)



    军委毛主席、各位副主席:  


    授我以大将衔的消息,我已获悉。这些天,此事小槌似地不停地敲击心鼓,我感谢主席和军委领导对我的高度器重。高兴之余,惶愧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才、资、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静吗?

      此次,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功勋授衔。回顾自身历史,1925年参加革命,战绩平平。1932--1937年在苏联疗伤学习,对中国革命毫无建树。而这一时期是中国革命最艰难困苦的时期:蒋匪数次血腥的大围剿,三个方面军被迫做战略转移。战友们在敌军层层包围下,艰苦奋战,吃数皮草根,献出鲜血,生命。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房间里喝牛奶,吃面包。自苏联返国后,有几年是在后方。在中国革命的事业中,我究竟为党为人民做了些什么呢?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的说,是微不足道的。

      不要说同大将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和我长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勋卓著:湘鄂赣竖旗,南泥湾垦荒;南下北返,威震敌胆;进军新疆战果辉煌。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面请降衔。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

      
      许光达

      1955年9月10日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2011年12月25日之前的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浏览
    前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