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天扬 谢延杰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全民国防教育则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国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持续深化,其意义已超越传统军事领域,成为凝聚民族精神、增强忧患意识、筑牢安全屏障的关键路径。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国防教育“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层、进网络、进军营”,既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实践,也是构建全民参与国防建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全民国防教育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战略意义与时代内涵在多个维度得以彰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防教育不再局限于军事知识的普及,而是拓展至国家意识、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教育,引导全民正确认识国家安全面临的多元挑战,包括传统军事威胁与非传统安全风险(如网络战、信息战、生物安全等),形成“大国防”思维。这种思维模式的建立,有助于公众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认知,为国家安全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密不可分,是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传承的重要载体。从革命历史到当代英雄事迹,从红色文化到现代国防成就,国防教育通过挖掘民族精神内核,增强公众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和对国防事业的自豪感。例如,将“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融入教育内容,能够激发青少年科技报国的使命感。这种精神传承不仅有助于培养新一代的爱国情怀,也为国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社会治理层面,国防教育通过强化组织纪律性、应急响应能力和社会动员机制,为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在社区防灾演练、基层民兵训练等实践中,公众不仅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还能增强集体协作意识,形成“平战结合”的社会韧性。这种社会韧性的提升,有助于在突发事件中迅速组织力量,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防教育迎来了创新实践的新机遇。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为国防教育提供了全新载体,通过VR模拟战场环境,让公众身临其境感受战争场景;利用AR技术复原历史战役,使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体验更具交互性。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空间限制,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社交化传播模式则扩大了国防教育的覆盖面。短视频平台、直播课堂等新媒体形式,成为国防教育“破圈”的重要工具。军队账号通过发布军营生活纪实、武器装备科普等内容,在社交平台积累大量粉丝;国防教育专家开设线上讲座,以“云课堂”形式覆盖偏远地区学校。这种“轻量化传播”模式显著提升了教育的即时性和参与度,使国防教育更加贴近公众生活。
智能化服务则助力国防教育实现个性化推送。通过大数据分析不同群体的兴趣点,为青少年定制军事科技科普内容,为基层干部提供国防动员案例分析,为社区群众开发国防知识问答小程序,形成“千人千面”的教育服务网络。这种精准匹配需求的服务模式,提高了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全民国防教育的特色路径与基层实践中,“六进”场景的差异化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机关与军营联动,通过组织地方干部赴部队参加“军事日”活动、开展军民融合主题研讨,强化公职人员的国防责任意识;校园教育体系化,将国防教育纳入校本课程,结合军训、科技节、国防主题辩论赛等形式,构建“知识+实践”的育人模式;社区与基层创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国防文化广场”“国防主题公园”,通过文艺演出、微电影展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全民国防”理念。
各地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形成“一城一品牌”的教育特色。革命老区推出“重走长征路”沉浸式研学项目,沿海城市结合海防历史开发“海上国防教育航线”,边疆地区通过戍边英雄事迹宣讲增强群众国土安全意识。这些特色路径不仅丰富了国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增强了公众对国防事业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为国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加入国防教育生态圈,科技企业为学校捐赠国防科普器材,公益机构组织“国防教育进万家”志愿服务,退役军人在社区担任国防教育辅导员,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格局。这种协同参与模式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提升了国防教育的整体效能。
然而,全民国防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资源分配与覆盖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地区受限于财力、人力,难以开展高质量国防教育活动;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载体相对匮乏,需通过跨区域协作、数字化资源共享机制缩小差距。教育形式化与实效性不足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单位将国防教育简化为“听报告、看展板”,缺乏深度参与,建议建立效果评估体系,将公众的国防知识掌握度、行为转化率纳入考核指标。技术应用与内容深度脱节问题同样不容忽视,新媒体平台存在内容同质化、娱乐化倾向,需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技术与国防教育核心价值的深度融合。
全民国防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以创新思维打破传统边界,以技术赋能提升教育效能,以全民参与凝聚社会共识。唯有将国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嵌入文化基因,才能构筑起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制度设计、激发社会活力,让“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新时代的全民自觉。通过持续创新与实践,全民国防教育必将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单位系95668部队)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