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小华 实习生 向思强
“纸张虽小,却是最好的爱情证物。”今年“七夕”前夕,记者探访了一位特殊的收藏爱好者——朱新望。他的家中藏有上万张各式各样的结婚证和结婚请柬,其中一张1950年的结婚证书尤为特别。这张结婚证书用丝线织就,绣有精致的喜鹊和梅花,并清晰刊载了介绍人、见证人、主婚人及结婚人的信息,显得格外浪漫温馨。在现存的结婚证书中,这样的样式罕见,也因此被誉为“最浪漫的结婚证”。
从手写婚书到印刷证书,一张张结婚证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浪漫见证,更默默记载着社会的变迁与情感的流转。
从军人到结婚证收藏爱好者
65岁的朱新望是长沙人,曾有军旅经历的他从小就有收集烟盒、糖纸的习惯,后来还收集过粮票、布票、银行侨汇券等。20世纪80年代末,他逐渐将兴趣转向收藏结婚证。
起初,身边的朋友大多不理解:“哪有人专门收藏结婚证的?”但朱新望乐在其中。他说:“这些证书很多是别人搬家时遗弃的,之后流落到古玩城、地摊和市场柜台。我正是从这些被人遗忘的角落,把一份份承载着爱与承诺的纸片一一找回。”截至目前,朱新望收藏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结婚证上万张。
方寸纸张见证岁月与深情
朱新望用文件夹将各式结婚证保存得十分齐整。记者轻轻翻阅,仿佛打开了一部微缩的“当代中国婚姻史”。
记者看到,大多数结婚证都以喜庆的红色为主调,图案有红旗、冉冉升起的红日、稻穗、和平鸽、鲜花等,充满时代气息。
朱新望收藏最早的一份结婚证来自1947年。纸张虽已泛黄,但娟秀的小楷字迹依然清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结婚证上,出现了火车、烟囱、厂房等图案,反映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步伐。结婚证上还印有毛主席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改革开放后,结婚证上收割机、麦穗等元素逐渐增多,见证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此外,朱新望也收藏了计划生育证明、晚婚证等,甚至还收集了一些离婚证。“五六十年代离婚的人少,很多人对离婚抱有偏见,那时的离婚证实属罕见。”他说道。
希望开办结婚证展览
翻开这些不同年代的结婚证,就像轻轻推开一扇扇通往过去的门。它们的模样一直在变:从早年的手写毛笔字,到后来工整的印刷体;从绸缎刺绣的精美,到后来简单朴素的纸张。形式不同,花样各异,核心内容却始终没变——两个人的名字紧紧依偎在一起;一段婚姻的开始,郑重地落笔为证。
朱新望拿起一张张证书,动作轻柔。这些纸张已然脆弱,边角微微卷起,有的甚至已经泛黄,上面的字和图案仍然清晰,朱新望都用塑料薄膜将它们仔细保护起来。朱新望对记者说:“有时候看着这些旧证,会想象当时的人是什么模样。他们如何相遇,又怎样走到结婚这一步,每一张证书背后都是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希望更多人能通过这些老结婚证,看到爱情的本质和时代的变迁。”朱新望告诉记者,他希望能办一个结婚证展览,提醒奔波在这个快节奏社会的人们:无论时代如何更迭,爱的本质应该始终纯粹。
记者手记
回望“爱”的本真模样
翻阅朱新望收藏的结婚证,仿佛走进了一家“爱”的微缩档案馆。上万张结婚证,静静地躺在一本本文件夹中,它们不只是泛黄的纸张,更是一段段被时间温柔封存的人生。
从绣着喜鹊与梅花的丝织婚书,到印着毛主席语录的红色证书,再到后来简洁大方的现代版本——这些样式各异的“爱情证物”,在方寸之间默默诉说着不同年代的仪式与深情。
朱新望收藏的不仅是证书,更是一个个动人故事。那些并肩写下的姓名、郑重盖下的印章,曾经代表着两个人在某一时刻坚定的选择。哪怕纸张已黄、字迹渐淡,那一刻的深情依然清晰可辨。
在快节奏的今天,“爱”被赋予了别样的内容,甚至掺杂了一些杂质。朱新望却用多年的坚守,将那些容易被遗忘的美好重新拾起、珍藏。他说他想办一场展览,不是为了怀旧,而是想让我们停下脚步,回望“爱”最本真的模样——它不浮夸、不喧嚣,在一纸婚书上,跨越岁月,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