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莎莎
1952年6月,陈赓在代彭德怀主持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工作期间奉调回国,负责在哈尔滨筹建军事工程学院。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不少志愿军伤残人员来到哈尔滨休养。
有一天,在学院门口的汽车站,乘客们正有序排队上车,突然,十几名伤残军人涌了过来,他们争着往前挤。旁边几个老百姓看不惯,说了几句。这些伤残军人顿时火了,大声嚷道:“老子在前方流血牺牲,现在身残归来,还不该享受优待?”群众中有几个转业军人听后很不高兴,批评了他们。这下,这些伤残军人更生气了,他们叫喊着:“除了志愿军司令员,谁也别来管老子!”
恰巧,陈赓路过这里,目睹了这一幕。他大喝一声:“我就是志愿军司令员,今天,我就管管你们!”伤残军人中有人冷笑起来:“居然冒出个志愿军司令员。”话音刚落,只听一声雷吼:“我是陈赓!”那十几个人一听,瞬间“唰”地一下立正,行起军礼,连手也不敢放下来。
陈赓命令警卫员把这些人带走,然后诚恳地向群众道歉说:“战士无礼,干部有责,这是我陈赓教育不严。”接着,他又向那几个转业军人说:“总算还有几个遵纪守法的,不然,我这个司令员可无脸见江东父老了。”之后,陈赓把那十几个年轻的伤残军人狠狠批评了一顿,要了一辆车子,派人带他们游览斯大林公园和太阳岛,又把他们送回疗养院。临走时,陈赓与伤残军人一个个拥抱,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在战场上,你们都是英雄,是有功之臣。人民敬重你们,你们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要保持志愿军的荣誉,万万不可把自己降成兵痞。要是人民嫌弃你们,你们就连亲爹亲娘也没有啦!”
陈赓把人民群众当亲人,这不仅体现在他对人民群众的尊重上,更体现在他对人民群众无微不至地关心和爱护上。1959年开始,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好过一些,陈赓主动让自己的生活和人民群众保持一致。
他先是“撵”儿女。一天,他对大儿子知非说:“现在是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的生活都很苦。我这饭桌上摆的是党和人民给我的照顾。你搬到工厂去住集体宿舍吧,一星期回来看我一趟。你们身上穿的、肚里装的,都要跟工人一样。”接着,他开始“抠”自己。陈赓有严重的心脏病,国家对他有照顾。对于一些食物,他常常不让家人去买,说:“那油票、肉票作废了算啦!别去挤着买,应该为国家分担点困难!”他因病不能吃猪肉,炊事员要去买牛肉,他也不让买,总说:“少买点,我不爱吃,喝点汤就行了。”炊事员望着陈赓认真的样子,心里十分难过。陈赓却说:“主席都不吃肉了,咱们不能与民争食啊!”
1960年3月,陈赓和夫人傅涯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阔别43年的故乡——湖南湘乡。那时正值困难时期,当他来到老乡家里,看到面黄肌瘦的乡亲们和他们饭桌上丰盛的饭菜时,他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他说:“不要看饭桌,要看看米桶和谷仓。”当地干部听后,顿时傻眼了。对着空空的谷仓,陈赓严肃地说:“蒋介石骗不了我,日本鬼子蒙不过我,你们还能哄过我吗?”原来,当地干部是怕他看到乡亲们的生活困难伤心,于是先给乡亲们发放了鱼肉饭菜。这使陈赓更加心痛,但他并没有过多地责备基层干部们,只是耐心地给他们讲了要实事求是、带领群众共渡难关的道理,因为他深知导致这个局面的责任并不全在他们。陈赓大将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家乡。后来,他联系了当地部队,调拨了一些军马等物资给湘乡县,并叮嘱地方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和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
“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年整后,因早年战争留下的伤痛、长期艰苦的生活以及“工作狂”般超负荷的工作,陈赓大将突发心肌梗塞,猝然离世,将星陨落,年仅58岁。陈赓毕生致力于救国救民、报国为民,不仅能力卓越,同时极富个性魅力,人缘好、口碑佳,素有“军中开心果,党内万金油”之称。他的英年早逝,令党内军中一片震惊,许多人甚至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现实。听闻噩耗,粟裕大将痛哭不已;彭德怀枯坐难过;长期共事、长征路上曾被陈赓救过的周恩来独锁房中,泪如雨下,过后他电话叮嘱:“等我回去再开追悼会。”他要亲自主持追悼会;毛主席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喃喃地说:“多么好的同志啊,他不应该这么早死啊!”(作者单位系湖南省人民武装学校)
(参考文献:1.陈知进:《怀念我们的知非大哥》;2.陈知庶:《受益终生的教诲》)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