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辉
1990年8月2日,科威特在晨曦中遭遇了钢铁洪流的侵袭,国境线在瞬间被碾碎。这场突如其来的入侵残酷地揭示了一个真理:当国防意识沉睡时,经济繁荣犹如沙滩上的城堡,岌岌可危。三十余年后的今天,世界正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俄乌冲突深刻地重塑了地缘政治的版图,中美之间的博弈正在重新定义国际秩序,而科技革命则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战争形态。在这个充满变数与挑战的时代,国防教育已不再是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关乎民族存续的必答之题。
全民国防意识是新时代坚不可摧的“数字长城”。以色列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展防空洞教育,从小培养民众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瑞士构建了全民皆兵的国防体系,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国防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加坡推行“全面防卫”战略,全方位提升国家的综合防御能力。这些成功案例深刻地表明:只有当每一位公民都能深刻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构筑起坚固的防线时,国家才能真正具备强大的威慑力,实现“慑战止战”的战略目标。
国防教育的核心是塑造价值体系。国防教育教育不仅要传授军事技能,更要培育“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情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伦理。
教育创新需要突破传统框架。北京理工大学开设的“智能无人系统与战争演进”课程、国防科技大学研发的“战争推演元宇宙平台”、深圳中学开展的“城市生存防卫实践课”等探索,正在构建“科技+国防+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当VR技术生动再现上甘岭战役的激烈场景,当AI智能模拟台海危机的应对处置时,传统国防教育正借此获得强大的“升级换代”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
国防教育的本质是和平教育。研究表明,接受过系统国防教育的人群反对战争的比例反而高于普通群体。这是因为真正理解战争残酷性的人,更加珍惜和平的宝贵。国防教育不是培养好战分子,而是培育和平的守护者。
青少年的国防素养决定民族的未来。清华大学“强军计划”每年培养500名国防定向生,深圳少年军校10年间输出了12万名预备役学员。这些数据背后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延续。当00后青年在军事夏令营中操控无人机编队飞行,在网络安全竞赛中破解模拟攻击时,他们正在践行“少年强则国强”的历史誓言。
新型国防教育体系需要立体构建。上海浦东实行的“国防教育学分制”、浙江推行的“企业国防专员”制度、湖南打造的“国防教育主题地铁专列”等创新实践,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全社会的教育网络。从社区国防主题公园到短视频平台的“国防微课堂”,教育载体已经跨越了时空的界限。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过去,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始终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精神基因。从墨子的“非攻”思想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国防教育始终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当北斗卫星划破苍穹照亮大地时,当福建舰犁开碧波驶向深蓝时,我们更应铭记:真正的国防长城永远屹立在每个公民的心中。这既是古老文明的生存智慧,也是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