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版面

传承与弘扬雷锋精神的实践路径

      姚湘莲     胡守勇     刘凤健

      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璀璨明珠,闪耀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光芒。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不能仅停留在口号,而需紧密结合当下实际,深度探寻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扎根生长,绽放新的光彩。

      融入经济建设,发扬“螺丝钉精神”。“螺丝钉精神”是雷锋精神的核心精髓之一。雷锋曾立志“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他深知,“再好的螺丝钉,再精密的齿轮,一旦脱离机器整体,也只能沦为废铁被弃于仓库”,因此,个人与集体有着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

      在当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各个领域、各个岗位都迫切需要秉持“螺丝钉精神”的奋斗者,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螺丝钉精神”,践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努力成为稳固推动事业发展的“螺丝钉”。

      融入社会发展,践行“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核心所在。其“奉献精神”蕴含着无私、友爱、互助的崇高价值理念。将雷锋精神融入社会发展,积极践行“奉献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融入社区治理,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鼓励居民发扬雷锋精神,踊跃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如开展环境整治、关爱孤寡老人、促进邻里互助等活动,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的社区治理良好氛围。

      融入公共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在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大力倡导雷锋精神,增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为群众提供更高效、更贴心的服务。

      融入志愿服务,培育互助氛围。支持社会组织发挥桥梁作用,常态化组织学雷锋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保障志愿服务有序开展,满足社会多元需求。

      融入教育体系,培育“时代新人”。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在新时代,将雷锋精神融入教育体系,培育具备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扎实专业知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促进雷锋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在小学阶段,通过讲述雷锋故事、播放影视作品等形式,激发学生对雷锋精神的兴趣;中学阶段,结合思政课程,深入讲解雷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阶段,开展专题讲座、学术研讨等活动,深度探讨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意义,将雷锋精神有机融入学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深刻理解雷锋精神内涵,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第二课堂开展学雷锋教育。如举办“学雷锋”主题党课、团课,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增强学生的党性修养与团性意识。

      充分发挥博物馆和展览馆的作用。组织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展览馆,通过专业讲解与展览展示,增强学生对雷锋精神的感性认识。

      融入网络空间,拓宽“传播渠道”。在互联网时代,将雷锋精神融入网络空间,拓宽“传播渠道”,是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历经30多年发展,已重塑经济形态与社会结构,成为舆论斗争的前沿阵地。雷锋精神的传播必须借助新媒体的强大力量。

      创新传播平台载体。借助《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的线上平台,拓宽雷锋精神的传播路径,生动讲述雷锋故事,提升其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独特优势。

      拓展传播实践形式。通过便捷、互动、多样的线上学习活动,为弘扬与传播雷锋精神开辟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丰富的体验。

      适应新媒体受众特点。依据新媒体受众的行为习惯,创新雷锋精神的传播模式,利用H5页面、短视频等形式,嵌入交互设计,打造跨平台的传播形式。(作者单位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2011年12月25日之前的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浏览
    前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