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版面

种下春天的第一颗种子

——湖南中小学开展“开学第一课”实践活动启示录


      本报记者    文梓人

      湘江之畔,湖南中小学以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国防教育活动开启了今年新学期的篇章。从耄耋老兵的战场追忆到现代化军营的沉浸体验,从革命先烈的精神传承到国防科技的生动展示,这场覆盖三湘四水的“开学第一课”,不仅让青少年触摸到国防建设的时代脉搏,更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构筑起新时代青少年精神成长的坐标系。

      红色基因的立体传承:让历史照进现实

      湖南各中小校通过“真人图书馆”式的教育创新,让国防教育摆脱了书本的平面叙事。在岳塘区湘钢一校,老兵罗艾群讲述的“158名战士仅存27人”的战场经历,让历史的硝烟穿越时空,引发了学生的共情;宁远县红星学园里,“中国好人”谢红军一家三代守墓90年的坚守,则让红军精神有了具象化表达。这种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教育模式,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情感共鸣,使红色基因的传承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具现实的温度感。

      湘江新区“七进”活动中,徐佐林教授以抗美援朝、核潜艇研发等案例阐释个人与国防的关联,更将国防教育升华为对民族精神的哲学思考。当六年级学生涂焱博身着迷彩服说出“上天下海、守护边疆”的誓言时,展现的不仅是少年志向,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密码的代际传递。

      实践教育的多维创新:从认知到认同的跨越

      湖南的国防教育实践呈现出“沉浸式+场景化”的鲜明特色。韶山市镇泰小学的战术动作训练、荷塘区八达小学的军被折叠体验,将军营文化转化为可参与的“具身认知”;雨湖区建元学校组织参观国防教育长廊时,学生触摸“湘潭舰”模型的瞬间,地域自豪感与国防认知产生化学反应;永兴县水南小学将《哪吒之魔童闹海》的IP元素融入课堂,证明优秀文化符号同样可以成为国防教育的载体。

      这种教育创新在茶陵县舲舫中心小学得到延续:持续8年的“中国梦,强军梦”主题活动,通过“将军故里”的地缘优势打造出校本化教育品牌;湘乡市国防教育讲师团用“清澈的爱”连接边防英雄与校园学子,在“00后”飞行员榜样叙事中完成价值引导。当祁东县楚源学校1500名师生面向国旗宣誓时,群体仪式产生的集体记忆,正在塑造着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追求。

      全民国防教育的湖南样本:从校园到社会的辐射

      湖南国防教育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体系。湘江新区“七进”活动年覆盖4万人次,将国防教育从校园延展至社区、企业、机关等,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生态网络;郴州苏仙区“国防在我心中”主题课的互动设计,让知识传授转变为价值建构;永兴县“下青民兵”宣讲分队、祁东县“军营开放日”等举措,则打通了军民共建的教育通道。

      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意义,体现在三个维度:在时间维度上,通过“开学第一课”形成年度教育节点,建立持续性教育机制;在空间维度上,利用湖南丰富的红色资源构建教育矩阵;在主体维度上,形成老兵、官兵、教师、学生等共同参与的教育共同体。当湘铝学校学生在升旗仪式中凝望国旗,当水南小学学生将哪吒精神与报国志向结合,展现的正是这种立体化教育的成效。

      铸魂育人的时代价值:国防教育的深层启示

      湖南实践揭示:国防教育本质上是价值观教育。它通过“历史-现实-未来”的时空对话,帮助青少年建立个体命运与国家安全的认知框架。老兵故事激发的情感认同、装备模型触发的科技兴趣、军营体验培养的纪律意识,共同构成青少年精神成长的养分。当国防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价值塑造”,便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变。

      当前国际形势的复杂性,赋予国防教育新的时代使命。湖南的经验表明:国防教育既要守住红色根基,也要创新表达方式;既要强化国家意识,也要培养全球视野;既要注重情感熏陶,也要提升思辨能力。

      从罗霄山脉到洞庭湖畔,湖南中小学的国防教育实践,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这些在春天播撒的种子,终将在岁月滋养中长成守护家国的栋梁。当“强国有我”的誓言响彻校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湖南教育的创新探索,更是一个民族精神传承的生动范本。这种教育实践的价值,终将超越校园围墙,成为全民国防教育的共鸣。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2011年12月25日之前的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浏览
    前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