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版面

英雄虽已老 传奇留人间

“一等功”战斗英雄蒋诚深藏荣光归故乡

      袁 询 陈 波 佘振芳

      在重庆市隆兴镇广福村,有一名91岁的老人蒋诚,如今的他已满头白发、口齿不清,即便拄着拐杖、挪动小碎步都会全身颤抖.周围和他居住了几十年的邻居大概知道他年轻时曾当过兵打过仗,却不知道老人竟是当年上过朝鲜战场击落敌机、荣立了一等功的战斗英雄。这段在岁月长河里尘封了几十年、几乎快要被世人遗忘的历史,直到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才得以曝光。像他那样年轻时为民族和国家浴血沙场、舍生忘死的战士,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铭记。

      誓死守卫初心入朝参战

      蒋诚生于1928年,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战火与动荡中度过。入伍前,蒋诚全家仅有“土二亩、佃房二间、牛一头”,这么点家当,却要养活父母、兄嫂、弟、侄等七口人。

      老人的家人回忆说,1948年,蒋诚被抓壮丁离家,进入国民党杨森部队。1949年11月,败溃的该部队一路撤退,逃至成都投降,其士兵后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来,蒋诚还和战友们一起修建过西南某地的铁路。1949年12月,在解放成都的隆隆炮声中,21岁的蒋诚加入解放军。

      “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中国!”采访中,大部分时间由蒋诚的家人和村干部介绍情况,坐在一旁、耷拉着脑袋似乎半睡半醒的蒋诚,突然睁开浑浊的双眼,一边用拐杖使劲地顿地,一边嘴里含糊地以浓重的重庆方言反复嘟囔。

      “解放全中国!”或许,这句话正是蒋诚当年入伍时最朴素的初心。

      1951年3月,23岁的蒋诚随部队入朝参战,并在不久之后入了党,还被火线提拔为机炮连副班长,与战友一道,扛着他心爱的机枪,唱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军歌,跨过了鸭绿江。而后,他所在的12军先后参与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作战等大小战斗400余次,并重创土耳其旅。

      1952年11月1日,蒋诚迎来了永生难忘的上甘岭战役,也正是在这场震惊世界战争史的残酷战役中,他获得了一个中国军人的至高荣誉。当时,上甘岭537.7高地,已陷入最危急境地,第一阶段战斗的志愿军第15军45师,已在短短半个月的血战中拼光了5600余人,仅剩24人退守七号坑道,并连续11天断水断粮。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蒋诚所在的92团站上了朝鲜战场最危险的火线,也就是在这场残酷血战中,蒋诚创下了奇功。

      枪林弹雨谱写传奇人生

      “一架敌机要轰炸我们,它冲下来我就打它的头,它飞过去我就打它的尾巴……”蒋诚回忆道。当时突遭敌机轰炸,战友们都在紧急寻找掩蔽,作为机枪手的他,扛着机枪跳进了一处深坑。“我站在沟沟底,把机枪架在沟沟上头,就开始打。”当时只听见“砰”的一声,肚子一热,蒋诚低头一看,肚子上血淋淋一片,肠子被炸了出来。当时哪顾得上疼,他重新塞回去继续战斗,以重机枪歼敌,并击毁敌重机枪一挺,还奇迹般地用机枪击落敌机一架,荣获一等功一次,后又获三等功一次。

      但比蒋诚的回忆更具说服力和震撼性的,是他的立功受奖说明:“一九五二年十一月于上甘岭战役中,配合反击坚守五三七点七高地战斗里,该同志发挥了高度的英勇顽强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带领班里在严密敌炮封锁下,熟练地掌握了技术……击落敌机一架……”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份立功受奖说明里还详细地记载了一项在整个人民军队战史上都堪称奇迹的辉煌战果:“以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有力地压制了敌火力点,封锁了敌运输道路……”

      “我是他弟弟,但我真的不知道,他居然有歼敌四百多人的战绩,要不是亲眼看到这些档案记录,我都不敢相信。”年届80岁的蒋启鹏看着泛黄的档案,感慨万千。

      往事并不如烟,即便是相隔半个多世纪,从这份早已泛黄的立功受奖说明字里行间中,仍能感受到那场战事的惨烈。而在复员退伍后的整整36年里,蒋诚没向任何一级组织透露过自己这段传奇往事,也没找任何一级组织提出,哪怕是正常安排工作的请求,而是以一个农民的身份默默劳作。

      退伍返乡不忘军人本色

      回国后,蒋诚负责铺夯石工作。不论寒风还是烈日,他埋头苦干,从最开始每天铺不了5平方米,激增到每日保质保量铺设12平方米。因贡献突出,再获三等功。

      部队崭新的营房建好了,蒋诚却没来得及住上一天,就于1955年2月10日复员退伍返乡,他带回家乡的只有5样物品:便衣一套、鞋袜各一双、毛巾一条、肥皂一条、布票16尺。回到家乡,这个在血火战场上悍勇无比的英雄,重新成为了一个农民。

      直到1964年4月,蒋诚因有一手拿手的蚕桑养殖技术,临时到隆兴乡从事蚕桑工作。而这份临时性的工作,他一干就是24年。这24年间,蒋诚把自己的蚕桑技术传遍了十里八乡,经常一出门传授技术就是四五天不回家,这也使得他连前妻去世都没见上最后一面。

      可1983年,这位坚守岗位的老人,却抛下蚕桑技术不干了。那年冬天,当地决定修建隆兴乡到永兴乡的道路,自认有些修建技术的蒋诚,怀着造福乡亲的热情,主动请缨牵头修路。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乡村修路,经费有限,不仅牵头人没有报酬,修路的也全是本地村民,然后按工分兑现工钱。果然,路修到一半没钱了,村民们眼瞅着要放下锄头罢工,蒋诚瞒着所有人独自向农村银行贷了2400元巨款。

      英雄老去,传奇仍在。2015年,蒋诚所在的广福村脱贫攻坚发展油橄榄种植项目,已是86岁高龄的蒋诚,全村第一个带头将全家的土地流转出去,并自告奋勇给其他村民做劝导工作。

      这位91岁高龄的老人,说话已含糊不清,记忆也变得模糊遥远,可他至今还不肯脱下身上那条破洞的军装裤,一提起当年的战斗,他的眼神还会闪烁出光亮:“我是国家的人,我还要为国家做事的!”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2011年12月25日之前的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浏览
    前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