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沉默的骨骼杀手”,科学守护骨骼健康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3日讯(通讯员 魏雪乔)“腰背痛、关节痛,肯定是骨关节炎犯了。”这是很多中老年人面对全身疼痛时的认知。实际上,除了常见的骨关节炎,还有一种“沉默的骨骼杀手”也会引发全身疼痛,那就是骨质疏松症。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达20.7%,其中女性患病率高达32.1%,但很多人直到出现骨折才察觉患病。今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医师严可带您了解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的疼痛区别、科学的内分泌调治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日常生活预防。
全身疼痛:别混淆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
全身疼痛是骨质疏松症和骨关节炎的常见症状,但两者的疼痛特点、发病机制截然不同,若混淆可能延误治疗,加重骨骼损伤。
1.从疼痛特点区分:找到“疼痛源头”
骨关节炎的疼痛多集中在关节部位,如膝关节、髋关节、手指关节等,疼痛与活动密切相关——走路、爬楼梯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缓解,且常伴随关节肿胀、僵硬,严重时会出现关节畸形。这是因为骨关节炎是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引发的“局部病变”,疼痛局限在受损关节周围。
骨质疏松症的疼痛更偏向全身性、弥漫性,常见于腰背部、脊柱两侧,也可能蔓延至四肢、肋骨。这种疼痛多为“隐痛、酸痛”,休息时也可能发作,夜间或清晨醒来时疼痛更明显,翻身、弯腰、咳嗽时疼痛可能加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这是由于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压缩变形所致。更危险的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如打喷嚏、摔倒)就可能引发骨折,其中脊柱、髋部、腕部是高发部位,骨折后疼痛会急剧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为什么容易混淆?早筛查是关键
骨质疏松症与骨关节炎之所以容易被混淆,一方面是因为高发人群重叠(多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女性因绝经后雌激素下降,风险更高);另一方面是疼痛可能同时存在,很多骨质疏松症患者会合并骨关节炎,导致疼痛症状更复杂。
因此,出现全身疼痛时,别仅凭经验判断是骨关节炎,建议及时就医,通过两项关键检查明确诊断:一是骨密度检测(金标准),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腰椎、髋部的骨密度,判断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及严重程度;二是关节X线或超声检查,排查是否存在骨关节炎的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表现。早筛查、早区分,才能针对性治疗。
骨质疏松症的内分泌调治:科学干预,延缓骨流失
骨质疏松症的本质是“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导致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其中,内分泌紊乱是重要诱因——女性绝经后雌激素下降、男性老年后睾酮减少、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异常等,都会加速骨流失。因此,内分泌调治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核心环节,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1.针对不同人群的内分泌调节方案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缺乏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如是否有乳腺癌、血栓病史等),评估是否适合“雌激素替代治疗”——通过补充雌激素或雌孕激素联合治疗,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若不适合激素治疗,可选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既能发挥雌激素对骨骼的保护作用,又能避免雌激素对乳腺、子宫的不良影响。
老年男性:睾酮水平下降会导致骨量减少,医生可能会建议检测睾酮水平,若确诊睾酮缺乏,可在严密监测下进行“睾酮补充治疗”,同时联合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改善骨密度。
内分泌疾病相关骨质疏松:若骨质疏松症由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引发,需先积极治疗原发病——如甲亢患者通过药物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通过手术或药物调节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从源头减少骨流失。
2.基础药物治疗:筑牢骨骼“防护墙”
除内分泌调节外,医生还会开基础药物,帮助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
钙剂: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成人每日推荐钙摄入量为800至1000毫克,50岁以上人群需增至1000至1200毫克。优先通过饮食补钙(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若饮食摄入不足,可选用碳酸钙、枸橼酸钙等钙剂补充,注意随餐服用(尤其是碳酸钙),以促进吸收。
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缺乏会导致钙吸收效率下降。成人每日推荐维生素D摄入量为400国际单位,50岁以上人群需增至600至800国际单位。可通过晒太阳(每天10到15分钟,暴露手臂、腿部皮肤)、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补充,必要时服用维生素D制剂。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对于骨密度明显降低或有骨折史的患者,需使用专门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如“双膦酸盐类”,能强效抑制骨吸收;“降钙素类”,不仅能抑制骨吸收,还能缓解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可促进骨形成,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
日常生活预防:从细节入手,守护骨骼健康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无论是否患病,都可以通过调整日常生活方式,减少骨流失,增强骨骼强度。
1.饮食:吃对“骨骼营养素”
保证钙摄入:每天喝300毫升牛奶(约含300毫克钙),搭配100克豆制品(如豆腐、豆干)、200克绿叶蔬菜(如菠菜、油菜),基本能满足每日钙需求。避免过量饮用浓茶、咖啡——其中的鞣酸、咖啡因会影响钙吸收,建议每天咖啡不超过2杯,浓茶不超过3杯。
补充蛋白质:蛋白质是骨骼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会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每天摄入适量优质蛋白,如1个鸡蛋、100克瘦肉(鸡肉、鱼肉)、200毫升酸奶,帮助维持骨骼结构。
控制高盐饮食:过量摄入盐会导致钙从尿液中流失,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少吃咸菜、腌制品、加工肉类(如香肠、培根)。
2.运动:适度锻炼,激活骨骼
选择“负重运动”:骨骼需要“压力刺激”才能保持骨量,推荐快走、慢跑、爬楼梯、跳舞、太极拳等负重运动,每周进行3至5次,每次30分钟。这些运动能让身体承受自身重量,刺激骨形成,增强骨骼强度。
避免“过度运动”:中老年人关节功能有所下降,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跳跃)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以免损伤关节或增加骨折风险。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减少运动损伤。
增加“平衡训练”:骨质疏松症患者容易摔倒,建议每天进行5至10分钟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闭眼站立(需有人陪同,避免摔倒),改善平衡能力,降低骨折风险。
3.其他:避开“伤骨习惯”
少抽烟、不酗酒:吸烟会抑制骨形成,酗酒会影响钙吸收和维生素D代谢,两者都会加速骨流失,建议戒烟,男性每日饮酒量不超过25克酒精(约等于啤酒750毫升),女性不超过15克酒精(约等于红酒150毫升)。
做好防晒,别“躲着太阳”:很多人怕晒黑、怕晒伤,长期待在室内,导致维生素D缺乏。建议每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晒太阳10分钟至15分钟,暴露手臂、腿部皮肤,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注意避免暴晒,防止皮肤晒伤)。
定期监测骨密度:50岁以上人群、有骨质疏松家族史、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测,及时发现骨量变化,尽早干预。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病,年轻人不用在意”,但实际上,骨骼的“黄金积累期”是20至30岁,这一时期骨量积累越多,老年后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越低。因此,预防骨质疏松症应从年轻时开始,养成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中老年人则需重视筛查,及时治疗,避免骨折等严重并发症。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