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切还是不切?来看医生专业解答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29日讯(通讯员 黄倩)“医生,我体检报告写着‘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不是癌症啊?”上周,在湖南妇女儿童医院普外科门诊,32岁的王女士焦急地询问。类似的场景,普外科每周都要上演十几次——随着体检普及,越来越多人查出“胆囊息肉”,但90%的人根本不知道它到底是“好息肉”还是“坏息肉”。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先别慌
胆囊息肉是胆囊内壁长出的“小肉疙瘩”,多数是良性的(比如胆固醇性息肉),但也有少数可能癌变(比如腺瘤性息肉)。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医生总结了3个判断“好坏”的关键:
1.看大小:超过1厘米要警惕
胆固醇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80%以上,通常<1厘米,像“小米粒”或“黄豆”大小;而腺瘤性息肉(可能癌变)往往>1厘米,且生长速度快(每年增长>0.3厘米)。王女士的息肉是0.8厘米,属于“安全区”,但需要每6个月复查B超。
2.看形态:单发、无蒂更危险
良性息肉多为多发、有蒂(像蘑菇有根),而恶性息肉常是单发、无蒂(像蘑菇没根,直接贴在胆囊壁上)。如果B超提示“单发息肉+基底宽”,医生会更警惕。
3.看症状:有没有“报警信号”
如果息肉伴随右上腹隐痛、恶心、厌油,或者合并胆囊结石、胆囊壁明显增厚(>4毫米),即使息肉不大,也建议尽早手术。王女士除了体检异常,平时没任何症状,所以暂时观察即可。
怎么判断是切息肉还是切胆囊
“医生,能不能只切息肉,保住胆囊?”这是患者最常问的问题。但现实很残酷:胆囊息肉的手术原则是“切息肉必须切胆囊”。因为息肉长在胆囊内壁,要完整切除息肉,必须连带周围少量胆囊壁一起切;而如果只是单纯“摘息肉”,残留的胆囊壁可能继续长息肉,甚至癌变。
不过,并非所有息肉都要马上手术。像王女士这种情况(<1厘米、多发、有蒂、无不适),定期复查B超就行;但如果符合以下任意一点,建议尽早手术:息肉>1厘米;单发息肉且生长速度快(每年>0.3厘米);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
精准评估+微创手术,让患者更安心
上周,普外科接诊了一位48岁的李先生,他的息肉已经1.5厘米,且B超提示“基底宽、无蒂”。完善超声造影和肿瘤标志物检查后,医生诊断为“高度怀疑恶性”,立即安排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是“腺瘤性息肉伴局灶癌变”,但好在发现早,没有扩散,李先生术后恢复得很好。
胆囊息肉不可怕,怕的是“不当回事”或“过度恐慌”。体检发现息肉后,先到正规医院做个详细检查,医生会根据息肉大小、形态、症状综合判断。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