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霞 邓艳红
今天的岳麓山,山青水绿、山道蜿蜒、游人如织;80多年前,这座山硝烟弥漫、豪情悲壮,与长沙这座古城唇齿相依、共御外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前,由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麓山景区管理处讲解班讲解员和湖南大学学生共同组成的寻访抗战印迹小分队,登上岳麓山重走抗战路,沿着先辈足迹追寻那段血火交织的英雄记忆,传承不朽的抗战精神。
英雄之山
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瞻仰致敬
如今到岳麓山游览的人们,总爱在爱晚亭前驻足拍照,却鲜少有人留意,亭旁树林深处,还留存着当年抗战时挖就的战壕。
詹妮今年32岁,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去年成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一名讲解员。她说,向导们常带着游客穿行于林间小径,每到战壕遗址便会驻足讲述抗战往事,最常说的那句总让人动容:“这山上的枫叶为什么这么红?那是被血染红的!”
山间的风裹挟着草木清香,也捎来历史的回响。80多年前,那些可歌可泣的长沙保卫战,就曾在此打响。
提及长沙会战,绕不开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创立的“天炉战法”——在日军进攻路线上破坏道路、坚壁清野,设置纵深伏击区,以正面诱敌深入之策,构建起四面合围的 “天然熔炉”,最终将敌人围而歼之。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就在爱晚亭附近。
指挥部设在一处防空洞内,洞口隐匿于青山绿水间。洞口旁立碑铭记,无声却郑重地提醒人们:当年,正是在这里,湖南军民书写了抗战史上的壮烈篇章。
沿山路继续上行,沿途可见抗日阵亡将士名录碑、长沙会战碑,还有湖南省会警察纪念堂、第四军抗敌阵亡将士公墓等遗迹。再往深处,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七十三军七十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静静矗立。每一座碑、每一方墓,都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一座岳麓山,半部湖湘史。
岳麓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里古木参天,是感受四季流转的绝佳场域;更因遍布古迹名胜、镌刻英雄足迹,成为人们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23岁的傅俊淇来自哈尔滨,在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读的四年间,他和同学多次登上岳麓山,对这座山、对长沙都很有感情。今年5月21日,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重温那段峥嵘岁月,灵魂再受震撼,精神再获淬炼!”已保送本校读研的他,表示将在未来“做好抗战历史传播者,为社会出更大一份力”。
创新之地
助力“最强大脑”逐梦青春
时光荏苒,时代向前。登顶岳麓,俯瞰长沙,昔日的英雄山脚下,已然崛起一座充满活力的科创新城。历史的厚重与创新的激情在此交织,孕育出一片滋养创新创业的沃土。
26岁的安徽姑娘舒丹丹是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2022年,她以“用互联网为制造业插上翅膀”的初心扎根长沙,创办了湖南丹翼科技。依托本地厚实的制造业根基,她的新事业迅速步入正轨。
舒丹丹的选择,藏着岳麓山下的创新发展密码,这方沃土正滋养着像她这样的无数年轻追梦者。如今的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简称“大科城”)已是创新要素的聚集地:7所高校院所、33个国家级科创平台、230个省部级科创平台在此扎根,38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星罗棋布;34位“两院”院士、近30万名在校大学生在此汇聚,让这里成为湖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高地。
在大科城,不少创业项目都带着“校友基因”。为给这些“本土孕育”的项目助力,大科城管委会启动“红枫计划”,拿出数千万元资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送去“第一桶金”,助麓山下有潜力的科创力量起飞。
记者了解到,湖南湘江新区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铺就“快车道”——资金扶持、场地供给、导师指导……全方位的支持让创新人才不断扎根聚集,如今新区人才总量已突破100万人。岳麓山下,正成为湖南当之无愧的“最强大脑”聚集地和创新策源地。
“长沙太适合年轻人扎根了,创业环境友好,等研究生毕业,我也想留在这里,做个‘新长沙人’。”说起未来,傅俊淇眼里满是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