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兵
青年是祖国的栋梁,是各项事业的中坚力量。为增进广大青年的党性教育,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张神根、张倔的新著《青春火种:追寻党的成长足迹》描摹了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到兴起新文化运动,再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风云历史。在回眸党的来时路时,进一步讲清了“历史和人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共产党”这一根本命题。
风云激荡:国际变局下的觉醒年代
全书以22个青春故事和近60幅历史图片,图文并茂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诞生的过程。20世纪初,世界局势从动荡中走向新的纠葛。在1919年1月召开的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竟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面对这样屈辱的条款,从5月4日开始,北京大学的学生们纷纷组织起罢课、街头演讲,以揭露豪强们虚伪的本质。随后演变成全国性的罢课和罢工,直接促成了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爱国运动,展示了中国青年“不畏强权,向往光明”的战斗精神,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自尊、自强的民族意识。当年9月,思想前卫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进步刊物《新青年》,鲜明地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一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的新文化运动,迅速在全国蔓延。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一代青年,在中国社会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进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赤子丹心:青年先驱点燃革命火种
全书站在宏阔的视角,既分析了20世纪10、20年代国际国内诡秘的历史,解读了十月革命到巴黎和会这些重大事件,对近代中国的深刻影响。又侧重以中国青年、特别是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为书写对象,集中刻画了李大钊等青年才俊,在唤醒民众、增强民族自信心、传播马克思主义先进学说方面,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学说很快传播到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时年28岁的李大钊,通过撰写文章和发表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另一位党的创始人陈独秀,除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运动外,还与李大钊一起积极开展建党工作。同一时期的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并以这一刊物为阵地,热情宣讲马克思主义。并与何叔衡一起,组建了长沙共产主义小组。远在北方的周恩来,则与天津学生界的积极分子发起成立了进步团体觉悟社,思想上也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正是由于这些青年才俊的赤诚与担当,中国共产党顺历史之大势、应人民之要求,在嘉兴的红船上庄严地诞生了。当年,这群大多在二三十岁的党的早期领导人,并非天生的革命家。他们在国家积贫积弱、列强欺凌的残酷现实中,也曾尝试过各种救国方案,但都改变不了国家的落后面貌,最终在真理的照耀下,一举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创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他们是真正的播火者和拓荒者,正是这种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忧患,对真理的忘我追求,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才使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青春火种:追寻党的成长足迹》,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珍贵的图片,将一个个青年先驱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果敢、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的锐气、周恩来在觉悟社探索真理的执着、蔡和森远在欧洲建言建党的远见、李达、李汉俊以笔为枪的坚定、青年团员们深入工厂办夜校的热情……一幕幕场景于回闪中,让读者无不肃然起敬。他们不仅点燃了思想的“火种”,更将这星星之火汇聚成可以燎原的烈焰,为中国革命锻造了坚强的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