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版面

邓华:战火铸就的一代名将

      肖卫君

      邓华,湖南郴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随朱德、陈毅到井冈山,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50年指挥渡海作战解放海南岛,后奉命率军入朝协助指挥抗美援朝作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邓华在18岁这年参加了湘南起义,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在军中,他勤勤恳恳,勇创佳绩,很快成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师政治部的一名组织干事。

      井冈山会师后,邓华所在的第33团奉命开往桂东山区打游击战。部队途经水口镇时,遇上了分岔路口,向西南走通往郴州,向东南走则是去桂东。由于郴州是不少战士的老家,很多战士认为回家乡环境熟悉,有利于作战,但是邓华却并不认同,他认为敌人肯定也会想到33团的将士会回家乡,必然在路上设下埋伏,而且由于农军家乡观念重,回家后部队有可能散掉。他毅然作出决定,争取部分人员前往桂东。后来果然如他所料,回郴州家乡打游击的人大多在途中牺牲了。

      在返回井冈山途中,邓华面对敌军的“车轮战”进攻,不退缩,不放弃,严防死守,坚持了三天三夜终于将敌军击退,和33团没有回家乡的战士们重返井冈山,受到毛泽东的欢迎。

      1947年8月,蒋介石为挽救国民党在东北的败局,委任参谋总长陈诚为国民党军东北最高指挥官。陈诚到任后,调兵遣将,企图“确保北宁,打通锦承,维护中长,保护海口”。

      为打破敌人的企图,1947年9月底,邓华奉命指挥辽吉纵队向辽西地区挺进,担负破坏北宁铁路并阻断敌新六军北返的任务。当时,辽西地区有敌人5个师,分别驻守在法库、彰武、新立屯、阜新、黑山等地。为完成破坏和阻断任务,邓华召开作战会议进行讨论。会上,有人主张避开法库之敌绕道而行,有人主张先歼灭法库之敌,清理掉前进道路上的障碍。邓华果断采用后一种意见,以一部兵力执行破路任务,以纵队主力去歼灭法库之敌。邓华组织部队一昼夜强行军90公里,远距离奔袭将法库团团围住,发起了猛攻,一举全歼守敌177师。随后,趁着突来的降雪天气,以迅雷之势夺彰武、取新立屯、克黑山、占新邱、下阜新,连战连捷拿下了5城1镇、歼灭敌军3个师。辽吉纵队也因此接连两次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通令嘉奖。

      1950年7月,中央组建东北边防军,邓华任司令员。他密切关注朝鲜局势,研究对付美军的战术,在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他提出“大胆渗透,向敌侧翼背后穿插,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近战、夜战的战术。

      8月,经研究后,由邓华执笔向四野提出了美军将从朝鲜侧后登陆的预判,后美军果然从仁川登陆。入朝后,进攻、防御、阵地战,邓华协助彭德怀指挥志愿军打出了顽强和威风,多次粉碎敌人迅速侵占朝鲜的妄想,扭转了朝鲜战局,迫使美军转入战略防御,开始停下来谈判。

      1952年4月,彭德怀回国养病,邓华被任命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全面主持志愿军工作,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敌我相持阶段,邓华预判敌人会发动重点进攻,提出了全线战术反击的方针,在两个阶段的战斗中歼敌2.7万余人。毛泽东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说:“此种作战方法,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死命,必能迫使敌人采取妥协办法结束朝鲜战争。”

      彭德怀曾经称赞“邓华同志既善于打仗,又善于总结经验”。邓华亲自执笔撰写过一系列军事著作,如《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论朝鲜战争之持久性》《反登陆作战战术问题的研究》,都被视为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全过程和学习抗美援朝战争经验的第一手资料。

      1956年8月,邓华与沈阳军区政委周桓在中央军委会上作了《关于如何贯彻积极防御作战方针问题》联合发言,强调加强防空是我们当前建军、作战的头等任务,指出:“现代战争,没有强大的空军,没有掌握制空权,可不行!”

      1977年邓华重返军队后,他抓紧学习军事科学,深入边防、海防调查研究,写作了《关于我军装备现代化的问题》一文。他在军事会议上指出“国防现代化,首先是军事装备现代化”,“根据未来战争的需要和我军过去作战经验,我们装备上的重点是飞机、导弹和防空、反坦克武器,以及侦察通信设备等”,体现了他的真知灼见。

      战火的洗礼,铸就了邓华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也使他成为一位胸怀全局、军政俱优、驰名中外的名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2011年12月25日之前的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浏览
    前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