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下4厘米藏大爱,湖南医生反向操作为镜面宝宝“修心”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媛 通讯员 沈媛 邓喜成 实习生 刘思蓉)今日,记者从湖南省儿童医院获悉,该院心胸外科团队近日成功为一名2岁2个月的全镜面人患儿实施高难度腋下微创心脏手术。

  面对这类复杂的病例,传统的手术路径是胸骨正中切口,虽然视野暴露充分,但会留下长长的疤痕,对患儿,尤其是女童未来的心理成长造成影响。以该院邓喜成教授为核心的手术团队经过周密术前讨论,毅然决定迎难而上,为患儿选择更美观、创伤更小的左侧腋下垂直小切口路径。

  “全镜面人”即内脏反位,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解剖变异,发生率仅约百万分之一,该患儿不仅心脏、肝脏、脾脏等脏器完全呈镜像分布,还合并继发孔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等先天性心脏病,这意味着手术团队面对的是一套“左右颠倒”的心脏解剖结构,每一步操作都需突破常规空间认知。

  这一选择意味着巨大的技术挑战,首先是解剖视角逆转:所有的手术操作都在“镜像”中进行。医生们习惯的解剖关系和操作手感被完全颠倒,如同对着镜子做手术,要求主刀医生具备极强的空间想象力和逆向操作能力,任何一个动作都需“反向”思考,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和风险。

  其次是操作空间极限:切口长度仅约4厘米,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需要精准地建立体外循环、完成心内直视操作。对于深部的肺动脉瓣交界切开、成形以及房间隔缺损的精准修补,无异于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对团队的精细操作和默契配合提出了极致要求。

  手术当日,在麻醉手术科、B超室、体外循环团队的紧密协作下,邓喜成通过精巧的腋下切口,顺利建立了体外循环。术中证实了术前诊断,肺动脉瓣为二瓣化畸形且交界融合,房间隔存在一个12厘米的缺损。手术团队在“反向”的视野下,精准地切开了融合的肺动脉瓣交界,并用生物心包补片成功修补了房间隔缺损、扩大了肺动脉。手术不仅彻底清除了心脏的结构性隐患,团队还采用了皮下减张技术及皮内美容缝合,并使用组织胶水封闭切口,最终仅在患儿左腋下留下一条极不显眼的线性疤痕,最大程度地守护了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成长。

手术后,医生对孩子进行检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媛 实习生 刘思蓉 摄

  从患儿入院起,该院护理团队便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考虑到患儿存在中度营养不良,制定了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在CICU监护期间,医护人员24小时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并运用玩具、绘本等方式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陌生环境下的恐惧与焦虑。这份贯穿于术前、术中、术后每一个细节的用心,与精湛的医术共同构成了患儿顺利康复的坚实保障。

【作者:徐媛】 【编辑:肖彪】
关键词:心脏病 湖南省儿童医院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