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便血别慌,专家教你正确应对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1日讯(通讯员 王珍)近日,一男孩因肛门大出血被紧急送医的新闻引发关注。湖南妇女儿童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聂英玲还原事件背后的医学真相,并为家长梳理儿童便血的应对指南。
儿童“小肉球”脱出,可能是这些原因
“孩子肛门脱出的‘小肉球’,最常见的病因是直肠息肉或儿童痔疮。”聂英玲解释,儿童直肠息肉发病率为3%至8%,多见于3至10岁儿童,表现为排便时肛门肿物脱出,可带蒂、色鲜红,常伴大便带血(多为鲜血附着在粪便表面或厕纸上);而儿童痔疮(多为静脉曲张性外痔)则多因便秘、排便用力过度导致肛周静脉丛扩张,脱出物多为紫红色团块,可能伴随疼痛。
“无论是息肉还是痔疮,肿物脱出本身不会致命,但家长错误的处理方式会放大风险。”聂英玲表示,类似新闻中“掐断肿物”的行为,可能直接损伤肿物基底部的血管(尤其是直肠息肉的蒂部血管丰富),导致瞬间大出血;此外,手指带菌操作还可能引发感染,加重病情。
孩子便血+脱出,家长记住“三不要、三立即”
针对儿童肛肠急症的应对,聂英玲主任给出明确指引:
“三不要”:
1. 不自行处理脱出组织:无论肿物大小、出血多少,切勿用手掐、剪或强行回纳,避免二次损伤;
2. 不迷信偏方:如涂抹草药、香油等,可能掩盖病情或引发感染;
3. 不拖延就医:儿童血管弹性差,出血速度快,超过20分钟持续出血需立即急诊。
“三立即”:
1. 立即观察记录:用手机拍摄肿物形态(是否带蒂、颜色)、出血量(是否喷射状)及孩子状态(有无面色苍白、哭闹不止);
2. 立即保持正确体位:让孩子侧卧或平躺,垫高下肢(高于心脏),减少血液向下肢灌注,帮助维持脑部供血;
3. 立即前往医院:优先选择有儿科肛肠专科或急诊外科的医院,途中可用干净纱布轻压肛门(仅作临时止血,避免用力挤压)。
“我们接诊过不少类似病例,家长因担心丢面子或觉得是小问题便拖延就医,结果导致贫血、感染,甚至需要手术。”聂英玲提醒,儿童便血是身体发出的“警报”,90%以上的问题通过早期干预可完全治愈,拖延只会增加治疗难度。
预防大于治疗:这些习惯要从小培养
“儿童肛肠问题的根源多与生活习惯相关。”聂英玲提醒,预防便血和肿物脱出,孩子需做到:
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每日饮水1000至1500毫升(根据年龄调整);
规律排便:每天固定时间坐便5至10分钟,避免憋便或如厕时玩手机;
控制体重:肥胖儿童因盆腔压力大,更易出现肛肠问题;
定期体检:3岁以上儿童可定期肛肠指检或肛门镜(无痛苦),可早期发现息肉等问题。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