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先权付费,其合理性关键在于选择透明
陈登辉
担心迟到而心急火燎赶飞机,却得知花200元享受付费服务就能优先登机,你会觉得合理吗?近日,一旅客在长沙黄花机场享受了“急客行”服务,但其坦言“感觉就是办理了现场一些服务,收费200元有些难以接受。”(华声在线,10月16日)其实,这项服务“合不合理”,答案并非简单地非此即彼。深入审视便会发现,这一争议恰恰折射出我们在面对市场化服务时的复杂心态。
对于很可能误机的旅客而言,这项服务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时间紧迫带来的焦虑、误机可能造成的更大损失,使得“优先登机”成为唯一且重要的需求。此时,200元购买的远不只是速度,更是一份“确定性”,是一种将时间风险转化为可控成本的心安。从经济理性角度看,若误机损失远超200元,这无疑是一笔精明的交易。机场将“紧急需求”开发成标准化产品,满足了特定场景下的“刚需”,这正是服务精细化的体现。
然而,为何“乘人之危”的质疑也有人支持?这源于一种普遍的观感。在旅客最慌乱、最被动的“危难时刻”收费,难免有利用弱势地位之嫌。这种感受背后,是公众对机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应秉持普惠性的深层期待。人们会担忧,花钱就能“优先登机”,是否会导致免费通道的效率被刻意降低,从而形成“绑架式消费”。
跳出“救急”与“乘危”的情绪化对立,问题的核心或许在于“选择”二字。评判其合理性的关键,在于这是不是一个真正公平且透明的选择。
首先,这项服务必须是“锦上添花”的增值选项,绝不能以牺牲普通旅客的基础服务体验为代价。机场必须确保不购买服务的旅客,其通行效率不受任何影响;其次,服务的定价机制需要公开透明,让消费者清楚费用对应的成本与价值,感觉“物有所值”,而非“被迫买单”;最后,服务的存在应广而告之,成为一种从容的“预案”,而非旅客在情急之下的“无奈发现”。
因此,在笔者看来,“急客行”服务更像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是服务多元化趋势与公众公平感知之间的磨合。我们不必急于给它贴上标签,而应推动其走向更规范的轨道。只要它坚守公共服务的底线,确保选择的自愿与公平,并不断优化服务本身的价值感,那么这样的市场化尝试,完全可以成为解决急难需求的一个有效工具,实现盈利与服务的兼顾。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