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盲道,一座城的温情
陈登辉
上午读到一条新闻,内心竟被莫名触动:家住长沙市岳麓区咸嘉西子园小区的视障市民朱宏亮,回家时经常找不到路,因为小区暂时未实现人车分流,加之没有盲道引导,一两分钟的路程,最长一次耗费近半个小时。6月,小区进行改造时,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拨通了市民热线,询问能否修一条盲道。9月底,一条百米长的盲道从小区门口一直修到他所在楼的单元门门口。
这则看似微小的民生新闻,折射出城市治理中“听”与“行”的高效合一。老旧小区改造通常聚焦于管网、外墙等普惠工程,而朱宏亮的个性化需求却能迅速被捕捉并落实,背后正是多部门协同发力的成果。盲道建设涉及业委会、街道、社区、施工方、监理单位等多方主体,从勘察设计到施工验收,需打破部门壁垒,形成闭环协作。
值得一提的是,施工前各方还主动优化方案,采纳朱宏亮“盲道不宜贴墙而建”的建议,将其设置于距墙数米处,既避免车辆占用,又保障通行安全。这种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精细调整,凸显了城市服务从“粗放式覆盖”向“精准化响应”的升级。
百米盲道虽短,却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一座城市的公共服务,愿意为一位市民的“一两分钟回家路”投入多方资源,部门协作也不再停留于文件,转化为高效执行,这条盲道传递出的,正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理念。真正的城市更新,不仅是硬件升级,更需在细微处体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怀,让包容与效率成为城市发展的特质。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