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佳怡 徐运源
在黄海,“中南院520号”正在破浪前行——由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南院”)自主设计的四腿自升式海上勘测试验平台,如同移动的“海上实验室”,在8级海风的考验下也可平稳作业。
记者近日走访中南院了解到,这艘承载着75年技术积淀的“海上利器”,以75米常规作业水深、80米极限作业水深的硬核实力,可满足我国各海域风电场工程地质勘探,开展高精度的海洋勘测作业及海洋资源勘察、地球科学研究,标志着我国海上风电勘测从“浅蓝”向“深蓝”的跨越。而这一跨越的起点,始于千里之外的长沙。
突破:定位精度提升10倍
“传统勘探船在海上漂泊作业,定位误差常以米计,而‘中南院520’平台搭载的高精度DP动力定位系统将定位精度控制在0.3米内——这相当于在足球场上精准定位一枚硬币。”中南院副总工程师熊文清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这项技术的颠覆性意义。
原来,传统勘探船在海上漂泊作业,受风浪影响,通常采用抛锚固定位置的方式,定位精度范围有数米的误差。“中南院520”平台较常规勘探船定位精度提升10倍,如同在汹涌海面钉入“定海神针”。
这艘四腿自升式平台拥有流线型船体和1100平方米超大甲板,可容纳60人连续25天作业。更颠覆性的创新在于“一次站桩、三孔作业”,在8级风、极寒或暴雪天气的复合冲击下仍可持续稳定作业,面对16级超强台风依然可原地抗风,从而大幅压缩勘探周期。
中南院产业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昊介绍,中南院在勘测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推进智能化,数智赋能成为该平台最大亮点。依托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智能能效管理及AI智能安全监控等数智化系统,平台能实现能耗精细化管理、结构安全监测和预警、不安全行为及状态监测和预警,确保海上作业安全、高效,打造海上勘测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去年11月,“中南院520”前往山东黄海海域海上风电项目开展首次勘测作业,在水深60多米、入泥10米左右的情况下完成“首秀”,创造了同类平台船体最大、适应水深最深、数智化程度最高、集成功能最全等多项新纪录。
协同:从单一水电到“能源矩阵”
深海远征的背后,是中南院在能源领域数十载的厚积薄发。在常规水电领域,中南院堪称“水电强国”的践行者,先后完成国内外20多条大型河流的水力资源普查,规划水电站200余座。
在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1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正为西南电网提供“超级充电宝”;在敦煌戈壁,世界首座50MW熔盐线性菲涅尔光热电站将阳光转化为稳定电能;在江苏如东,全国规模最大的“光氢储一体化”海上光伏项目为生态与能源协同发展提供范本……
“我们在资源普查后认为未来能源开发主战场在海上,国家也在倡导发展海洋经济,我们早早就在谋划海洋能源开发。”熊文清说,十余年间,团队在海南文昌、山东东营等地建成18个海上测风塔EPC(工程总承包)项目,形成成熟的设计施工体系。目前,中南院依托“中南院520”在海南成立海洋科技公司,正在为即将落地海南万宁的国家最大海上漂浮式风电场示范工程开展前期勘察与科研实验。
从中南院的发展轨迹中,可以清晰看见中国能源转型的时代脉络。“能源转型不是替代,而是协同。”熊文清强调。从中南院参与的全国和世界业务版图可见,一条“水、风、光、储”多能互补的产业链已形成。
跨越:从“无海”局限到“向海争风”
“湖南发展海洋产业没有区位优势,但湖南人有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熊文清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南院“向深蓝”的底层逻辑。
从内陆省份的“无海”局限,到构建全球清洁能源网络,从岳麓山下的实验室到万里之外的深海,中南院正以长沙为原点,绘制一幅“研产在湘、服务全球”的蓝图。
或许人们会好奇,中南院何以能从长沙这座内陆城市走向深海?对此,熊文清说,这既依托湖南省工程装备优势,更得益于团队长期的技术积累。湖南完善的科研与产业配套体系,也提供了强力支撑。
其实在长沙,不止中南院一家企业投身海洋强国战略,长沙矿冶院、华菱线缆等都投身其中,发光发热。在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下,中南院正着力打造“绿色能源+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下一步将重点围绕深海、深地和低空经济布局,计划在长沙建设‘科创(产业)基地’,打造‘三大创新中心、六大试验平台’。在深海方面,依托深远海风电资源开发,全面研究攻关海洋能源;在深地方面,拓展储气、储水、储氢等技术;在低空经济方面,利用无人机技术提供工程化服务,这些都是未来的发展主战场。”熊文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