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奕成 湘府英才益清小学校园记者站2102班 指导老师:贺璐
小时候,夏夜乘凉时,爷爷总喜欢指着天上的星星给我讲故事。他说,每一颗星星都是祖先的眼睛,默默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的子孙。那时的我懵懵懂懂,只觉得星空很美,却浑然不知在这片浩瀚星空下,有一群人在用毕生的心血,为祖国铸就一双望向宇宙的眼睛。
直到四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一段关于“中国天眼”的纪录片,我才第一次听说了南仁东这个名字。屏幕里,那个戴着草帽、皮肤黝黑的老爷爷静静伫立在贵州的群山中,仰望着广袤苍穹的眼神坚定而温柔。那一刻,我的眼眶不自觉地湿润了。
1994年夏天,国际天文学界正在讨论建设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的计划。当外国专家断言“中国没有能力建造这样的大型设备”时,南仁东毅然放弃了国外优渥的待遇回到祖国。他怀揣着一个朴素的梦想:“中国,必须有自己的‘眼睛’。”
为了给“天眼”选址,年近五十的南仁东带着干粮和水壶,在贵州的深山里一走就是十二年。纪录片里有一个镜头让我记忆犹新:瓢泼大雨中,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山路上,裤腿上沾满了泥浆,却依旧一丝不苟地测量着每一个洼地的数据。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有一次,他在深山里迷了路,靠着北斗星辨别方向,才在黎明时分找到了营地。
“值得吗?”面对别人这样的疑问,他总是笑着说:“等我们的‘眼睛’睁开了,你们就明白了。”
2016年9月,“中国天眼”终于睁开了它探索宇宙的“慧眼”。可就在几个月后,南爷爷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老师告诉我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病床上修改着项目方案。当第一颗脉冲星的信号从遥远的宇宙传来时,南爷爷已经化作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去年暑假,爸爸带我去贵州参观了“中国天眼”。站在巨大的反射面板下,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南爷爷和他的团队在这里日夜奋战的场景:工程师们顶着烈日调试设备,科研人员通宵达旦地分析数据,工人们喊着号子搬运器材……他们的汗水,都化作了今天这双望向宇宙的“慧眼”。
今晚,我又望向星空。我悄悄立下誓言:长大后,我也要成为一颗“小星星”,用自己微弱的光芒为祖国增添一抹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