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航空工业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创建一系列航空企业,并依靠美国的许可证组装生产韩国版KF-5E“虎”型战斗机。20多年后,韩国与美国洛·马公司签署协议,争取到了F-16生产许可证。期间,韩国在美国洛·马公司帮助下启动了KTX-2超音速高级教练机计划,即T-50“金鹰”,并派生出FA-50轻型战斗机。
2001年,韩国提出五代机KF-X项目。直到2012年,韩国才提出多套拥有内部弹舱的隐身战斗机设计方案,并公布了一批概念图和模型,形成了鸭式气动布局和常规气动布局两个系列,经方案对比最终选择了难度较低的常规气动布局。3年后,KF-X项目进入工程设计阶段。
经测算,KF-X项目将耗资8.8万亿韩元。为有效分摊研制成本,韩国与印度尼西亚一起进行项目研发——研制费用韩国出80%,剩下20%由印尼支付,后者还需按合同规定采购至少48架。
在争取技术支持方面,韩国再次找到美国洛·马公司。不过,美国为防止韩国研制出比肩F-35的先进战斗机,对韩国提出包括25项核心技术在内的清单。在韩国政府坚持下,美国最终同意转让21项技术,至关重要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光电瞄准吊舱、射频干扰机4项核心技术则被禁止出口。
2021年4月9日,KF-X首架原型机顺利下线,命名为“KF-21”。该机于去年7月首飞,预计2026年完成一系列试飞后定型生产,在2032年前制造至少120架,以满足韩印两军需要。
当原型机下线后,外界对KF-21的质疑不断。该机没有内部弹舱,以机腹半埋方式搭载中距空空导弹,机翼和机身侧面也用来挂载其他外挂武器和光电吊舱。显然,这种布局具有较大雷达反射面积,与五代机要求相差甚远,只能勉强算是一架四代半战斗机。
韩国航空工业曾表示掌握了实施项目所需的412项关键核心技术中的90%,剩下4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还没有着落。但是,这未掌握或还不成熟的10%却直接导致KF-X项目从五代机降级为四代半。为此,韩国不得不另寻欧洲、以色列等国家的技术援助。有源相控阵雷达方面,通过引进以色列技术制造出了一款适用的雷达系统。光电瞄准吊舱、红外搜索与跟踪系统、红外/雷达干扰系统,则在欧洲企业技术支持下研制成功。
不过,最关键的隐身问题却始终未能解决。为此,韩国与印尼协商后决定将项目分成三步:第一步是制造非隐身的Block1批次战斗机;第二步是对外置天线进行一体化设计,并改进隐身涂层,提升战斗机隐身性能;第三步是待隐身关键技术突破后,重新改良设计Block2批次战斗机,将具有内埋弹舱等隐身特性。
从五代机降级到四代半,KF-21的研发历程,凸显出韩国航空工业存在关键技术缺失等现实问题。
在战斗机研发方面的务实态度,使韩国取得一定领先优势。反观印度、土耳其、日本等已经公布五代机研制计划并正在推进的国家,韩国最先实现了项目落地,个中原因如下:
一是夯实航空工业基础。韩国航空工业从组装到研发,逐步获得了一定水准的技术积累,也培养了一批航空技术人才。
二是强化世界军贸竞争力。作为一个航空工业领域的新秀,韩国研制新型战斗机除了满足本国军队装备需求外,更希望通过军贸竞争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不过,从未来五代机发展趋势看,KF-21的外销并不会太顺利。该机未来可能凭借低价策略,抢占“阵风”“台风”甚至是部分F-35的市场。但关键核心技术并不在自己手中,极易受到欧美航空工业以技术和零部件供应“断血”为手段的反制。
就目前看,韩国和印尼研制KF-21的决心非常大,项目进展也相对顺利。但原型机试飞只是开始,未来能否定型列装服役,真正形成战斗力,获得国内外客户认可,并在改进发展中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五代机,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摘自《解放军报》 文/王笑梦)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