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疑似癌”到“康复出院”:一位肉芽肿妈妈的重生记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5日讯(通讯员 黄倩)“护士,我能抱抱宝宝吗?”8月12日,31岁的王女士坐在湖南妇女儿童医院乳腺科病房里,看着怀里刚满6个月的宝宝,眼角挂着泪。上个月,她攥着“疑似乳腺癌”的病理报告,整个人瘫在医院走廊;如今,她不仅确诊了“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还顺利完成了治疗,即将出院。
王女士的故事,要从两个月前说起。她生完宝宝后坚持母乳喂养,但4个月前突然出现左侧乳房胀痛,自行热敷、按摩后,硬块反而越来越大,皮肤逐渐发红、破溃流脓。在当地医院,B超显示“左乳多发低回声灶伴钙化”,医生皱着眉头说:“不排除乳腺癌可能,建议尽快手术切除病灶。”
“听到‘癌’字,我脑子嗡的一声。”王女士回忆,她当场查了乳腺癌的资料,“要全切乳房?化疗?以后不能喂奶?”越想越怕,她连夜买了高铁票,直奔长沙。
8月1日,王女士挂上了湖南妇女儿童医院乳腺科教授毛杰的号。问诊时,毛杰注意到一个细节:“您哺乳期结束后,有没有出现过‘奶结’?”王女士一拍大腿:“出月子时左边乳房有过一次硬块,我请通乳师按了两次,后来不痛了就没管。”
结合这个线索,毛杰立刻调整了检查方向:先做乳腺MRI(比B超更清晰显示炎症范围),再通过空芯针穿刺取组织活检。1小时后,结果出来了——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排除恶性肿瘤。
“肉芽肿是哺乳期女性的‘隐形杀手’,常因乳汁淤积、免疫力波动诱发。”毛杰解释,“它和乳腺癌最大的区别是‘炎症反应’: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发展快但恶性指标正常。你看,她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高达30(正常<10),这就是‘炎’的铁证。”
确诊后,湖南妇女儿童医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陈雷接过了治疗接力棒。考虑到王女士年轻、有哺乳需求,团队制定了“微创引流+口服激素+局部理疗”方案:
第1至3日:超声引导下精准穿刺引流脓液,避免大切口;
第4至10日:口服小剂量激素控制炎症,配合药物外敷消肿;
第11至15日:复查MRI显示炎症完全吸收,乳房仅留一道淡粉色印记。
“陈医生说,我的情况属于轻中度,规范治疗后几乎不会复发。”王女士翻出手机里的照片:治疗前,左乳肿得像“发面馒头”;治疗后第3天,红肿明显消退;第7天,硬块消失得只剩一层薄皮。“最神奇的是,宝宝吸奶时居然还有奶水。医生说炎症控制后,哺乳不受影响。”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