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男子心梗脱险后,回家仍然胸闷气短?医生说后面环节很重要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3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夏东 朱文青)“有些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得到救治后,还有可能出现心脏方面的相关症状,此时最需要采取‘心脏康复’的手段来干预。”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蒋路平今日表示,最近临床接诊的一名36岁的患者,就是典型案例,经过心脏康复治疗后患者又找回了往日的活力。
36岁的杨杰(化名),3个月前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紧急救治后脱离危险。尽管出院后他坚持用药,但仍频繁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症状,酷爱运动的他非常焦虑,整个人也变得消沉起来。
近日,杨杰来到长沙市中心医院心脏康复门诊就诊。接诊的副主任医师龙骁向杨杰解释,因心肌梗死后室壁运动异常,心脏收缩功能下降,无法满足身体活动的供血供氧需求。同时,运动试验显示运动心功能下降,因此需要接受心脏康复治疗。通过个性化且安全有效的运动锻炼,恢复生活与工作能力,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优化药物管理。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杨杰开始了系统的心脏康复治疗,经过两个多月、36次心脏康复治疗,杨杰各项指标有明显提升,运动耐力明显提高,且成功减重7公斤,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长沙市中心医院心脏康复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蒋路平介绍,心脏康复治疗的意义非常重大,能通过多方面、多学科合作,采用药物、运动、营养、心理和社会支持等综合干预手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帮助培养并保持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至最佳,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改善心肌缺血和心功能,减少残疾并促使回归社会,降低心血管疾病再发率和死亡率,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同时,蒋路平表示,心脏康复是治疗稳定期心血管疾病,以及预防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手段,融合了心血管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医学、心身医学和行为医学的学科体系,是一套整合了药物、运动、心理、营养及戒烟限酒“五大处方”的全面治疗方案,药物是基础,运动是核心,五大处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哪些患者适宜进行心脏康复治疗?其实,这个治疗适用于多种心脏疾病患者,以及部分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
首先,是各种心脏病患者。包括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恢复期、PCI术后、冠脉搭桥术后、心脏瓣膜病术后,以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心力衰竭稳定期、心肌病、心律失常及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等患者,在排除禁忌后,均可以进行心脏康复。
其次,是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如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等疾病,以及长期吸烟、缺乏运动、心理压力大等具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以上人群在进行心脏康复前,均需经医生全面评估,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以确保康复过程的安全、有效。
心脏康复给患者带来的益处是非常明显的,如改善心脏功能,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脏病复发风险;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有利于控制血糖、血压、胆固醇等;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缩短住院时间,降低费用;降低死亡率,减少再住院率。
此外,心脏康复专家在提供个性化处方的基础上,还会注重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指导日常生活,并规范使用有循证依据的二级预防药物,结合落实“五大处方”,为患者的心脏健康提供全方位、精细化守护。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