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建重工:千里外施工,“孪生”在眼前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孙占锋)每台盾构机都配置了2000余个传感器,宛如为设备装上“大脑”“眼睛”“耳朵”……在中国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区的数字化智慧监控中心,一块巨大的屏幕闪烁着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工程数据。近年来,铁建重工通过云管理、云协同、云调度推动数字孪生技术在施工中的深度应用,为长沙智能制造与智能建造联动发展提供了降本增效、构建本质安全的范本。
走进铁建重工长沙第二产业园区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直径20多米的硕大盾构机产品和排列整齐的50多米长的钻爆施工设备,壮观无比。然而真正令人惊叹的是其背后的数字孪生技术。
“设备在线1台,设备编号DZ1008,直径10.23米,活跃指数50%……”这串数据并非来自园区附近,而是1800公里外的川藏铁路某隧道施工现场。技术人员无需亲临现场,坐在长沙的监控中心,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就能清晰地对1800公里外的项目建设进行远程管控,仿佛拥有了“千里眼”,可随时查看工程的装备数量、运行状况和工程进度等详细数据,仿佛施工场景就在眼前。
记者看到,车间一角的铁建重工数字化智慧监控中心大屏上星星点点、不停闪烁,每一个光点都代表着铁建重工的装备在各地的施工项目。铁建重工电气与智能研究设计院院长龚文忠介绍,数字孪生技术能将隧道挖掘现场“装进”电脑屏幕,实时监测数据并优化管控。
原来,每台盾构机都配置了2000余个传感器,宛如为设备装上“大脑”“眼睛”“耳朵”。智能互联装备协同管理平台以每秒一次、每次数千条的频率传输数据,实现掘进路线精准导航、姿态智能纠偏以及掘进与换步自动化衔接。
“这是盾构机刀盘的数字孪生实时画面,颜色深浅代表刀片受力情况。”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国内某地铁施工现场盾构机刀盘的运转情况清晰呈现,内部复杂的受力分布与刀片细微变形也一目了然。铁建重工以盾构机为核心,在虚拟空间1:1还原每台盾构机,从研发设计到运行管理,每个环节都能精准模拟与实时优化。
工作人员介绍,在上海广延路静安地下智慧车库项目,全球直径最大的垂直掘进盾构机——“梦想号”的施工现场,有一座专门的控制室。工程师们轻点鼠标、滑动手机屏幕,借助先进的同步数据传输技术,就能即时精准掌握“梦想号”的实时掘进状态与施工进展。
长沙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跃先表示,铁建重工具象化地展示了“看得见的在工厂,看不见的在云上”,通过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远程管理生产、施工,是智能建造的“长沙模式”。长沙作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在全国示范引领,众多创新做法得以推广。
目前,长沙正围绕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推行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铁建重工的数字孪生技术,可实现从研发设计、生产建造到运行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能精准模拟和实时优化,不仅展现了企业在建设工程领域的领先地位,更为整个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范本和方向。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