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开学季,非遗正当时 长沙“非遗进校园”迈入课程常态化新阶段|寻美非遗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湘平 通讯员 宋林 杨翠
新学期伊始,非遗之花在长沙校园绚丽绽放。从开学报到的沉浸式体验,到社团课程的常态化教学,长沙市“非遗进校园”以更加系统、深入的方式,为青少年带来传统文化的滋养,让古老技艺在童心中生根发芽。
8月31日,湘府英才益清小学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学报到活动。在“强国复兴有我 争当新时代好少年”系列活动的引领下,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非遗班的少年——非遗进校园传承实践活动”送进了该校非遗分馆,组织谷山砚雕刻技艺传承人张学军、青山竹编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袁美娇,用匠心与技艺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向传统工艺与红色文化的大门。
张学军系统讲述了谷山砚的发展历程,以《乘风破浪砚》等红色主题作品为媒,将革命精神与非遗技艺融为一体。孩子们在他的带领下,亲手体验古法研墨,提笔书写《七律·长征》等,在一笔一画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字的温度。另一边,袁美娇则带领学生剖篾、编织、收边,孩子们专注而细致,一双双小手细心编织,让一枚枚五角星在指尖诞生,在劳动中体会传统竹编所蕴含的耐心与智慧。这场活动不仅是一次技艺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浸润。孩子们在传统手工艺的实践中沉心静气,在红色题材的作品中领悟家国情怀,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学期的挑战与成长。
而就在9月1日,新学期的第一天,国防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湘绣社团课上,湘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蒲宇凤站在讲台前,把湘绣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色向孩子们娓娓道来。本学期起,该校的社团课也迎来了新的变化,学校与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作,首次将湘绣、面人(长沙面塑)、传统钩针编织、染缬技艺、长沙县民间剪纸等纳入社团课程体系,实现常态化教学。
湘府英才益清小学的开学报到活动、国防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的开学社团课,只是长沙非遗进校园工作的一个缩影。据悉,新的学期,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从“活动式导入”向“课程化扎根”转型。该中心计划联动更多中小学校,系统开发一批适合不同学段的非遗主题课程,将非遗传承全面融入课后服务与综合实践教育体系。
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军表示:“我们将依托长沙丰富的非遗资源,充分发挥其美育启蒙、劳动实践与文化传承的多重功能,推动实现‘知识传授’与‘体验实践’深度融合,构建具有长沙标识、非遗特色的素质教育新模式。”未来,长沙非遗进校园工作不再局限于节庆或单次活动,而是真正常驻校园、融入课表、落在常态,让传统艺术真正在青春校园中焕发新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文化土壤。
>>我要举报